四十年高考作文題全了,能否看出2023年高考作文新端倪
【閱讀提示】
管窺:四十年高考作文題型的變化
透視:四十年高考作文題型的變遷
前瞻:2023年高考作文題型新趨勢
歷年全國卷作文題目
1977年:《我在這戰斗的一年里》
1978年:《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
1979年:改寫《第二次考試》
1980年:《畫蛋》讀后感
1981年:《毀樹容易種樹難》讀后感
1982年:《先天下之憂而憂 后天下之樂而樂》
1983年:《毅力與恒心》
1984年:《對中學作文的看法》
1985年:《給〈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
1986年:《樹木·森林·氣候》
1987年:《小學辦起了游泳訓練班》
1988年:《習慣》
1989年:《高考報志愿》
1990年:《帶刺的玫瑰花》
1991年:《圓》
1992年:《動口與動手》
1993年:《梧桐樹下的對話》
1994年:《嘗試》
1995年:《鳥的評說》
1996年:《漫畫》
1997年:《樂于助人》
1998年:《堅韌》
1999年:《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2000年:《答案是豐富多彩的》
2001年:《誠信》
2002年:《心靈的選擇》
2003年:《感情親疏和對事物的認知》
2004年:《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全國卷Ⅰ、《快樂幸福與我們的思維方式》全國卷Ⅱ、《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國卷Ⅲ、《看到自己與看到別人》全國卷Ⅳ
2005年:《出乎意料與情理之中》全國卷Ⅰ、《位置和價值》全國卷Ⅱ、《忘記與銘記》全國卷Ⅲ
2006年:《模仿》全國卷Ⅰ、《書》全國卷Ⅱ、《書》全國卷Ⅲ
2007年:《人生,詩意還是失意》全國卷Ⅰ、《幫助》全國卷Ⅱ
2008年:《汶川地震》全國卷Ⅰ、《海龜和老鷹》全國卷Ⅱ
2009年:《生存的本領》全國卷Ⅰ、《道爾頓媽媽色盲小故事》全國卷Ⅱ
2010年:《有魚吃還捉老鼠》全國卷Ⅰ、《路徑》全國卷Ⅱ
2011年:《期待長大》全國卷Ⅰ、《彩票》全國卷Ⅱ、《中國崛起的特點》新課標卷
2023年:《放下顧慮》全國大綱卷、《船主與油漆工》新課標卷
2023年:《經驗與勇氣》新課標全國Ⅰ卷、《同學關系》新課標全國Ⅱ卷
2023年:《兩人過獨木橋》新課標全國Ⅰ卷、《喂食動物失覓食能力》新課標全國Ⅱ卷、《老王生病》全國大綱卷
2023年:《女兒舉報老爸》全國Ⅰ卷、《誰最有風采》全國Ⅱ卷
2023年:《獎懲之后》全國Ⅰ卷、《語文素養提升》全國Ⅱ卷、《創業故事》全國Ⅲ卷
2023年:《老外眼中的中國關鍵詞》全國卷I、《根據古詩句自擬文》全國卷Ⅱ、《我與高考或我看高考》全國卷Ⅲ
管窺:四十年高考作文題型的變化
第一時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新課程實施啟動之前(20世紀末)。
剛剛恢復的77、78級高考作文,依然是政治命題作文。例如《我在戰斗的一年里》(北京)、《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上海)(以上是1978年初招考的77級作文題型),《速度問題是一個政治問題》(以上是78年夏招考的1978級作文題型,全國卷,縮寫體)。
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蔚為壯觀的改革開放的時代大幕,高考作文題型明顯出現了新的氣象。1979:將《第二次考試》改寫成一篇《陳伊玲的故事》;1981:《毀樹容易種樹難》(寓言類材料作文);1985:致《光明日報》編輯部的信(關于環境污染問題);1999:假如記憶可以移植。
這一時期,高考作文在文章立意上,從引導考生表達社會主流思潮到書寫主體自身真切感受和生活積累的思想觀點;在文章體裁上,從單一狹隘的記敘文或政治表態式的議論文轉到題材自選、思想自主的多樣化、復合式文體;在作文題型上,從“全命題作文”轉到題目自擬、文體不限的“開放性作文”。短短20年,高考作文題發生了顯著變化,促進了作文教學向“我筆寫我思”的積極轉變。
第二時期,從第八次課程改革正式啟動(21世紀初葉)到2023年。
這是全球化背景下課程改革向縱深發展的時期。“全球化”“市場經濟”“全面深化改革”等主題詞,沖擊著傳統語文教育觀念。高考作文改革及時地順應了這一改革大潮。
2004年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提出:“鼓勵學生自由地表達、有個性地表達、有創意地表達,盡可能減少對寫作的束縛,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寫作空間。”這種作文指導思想的轉變,具有深刻的標志性意義,有效促進了高考作文題型的更深層次變革。新世紀開篇以“答案是豐富多彩的”(2000年)為題,“話題作文”作為一種相對寬松、自主性強的全新作文題型開始登臺亮相。
從2004年開始,13年間各省市區自主命題的作文題型異彩紛呈、斑斕多姿,但代表語文新課程理念的全國卷還是最具有方向性的審視價值。
2004年的“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2008年,全國卷一“汶川大地震”、全國卷二“老鷹海灘叼小海龜”;2023年,全國卷一“根據材料寫一封信”,全國卷二“誰最有風采”。
這些高考作文題目,基本是話題作文或材料作文,自定立意、自選文體、自擬題目。在沿著“人”“文”合一的價值軌道上持續深入地釋放出考生的語言創造力,也深刻地彰顯出語言發展的規律和語言教育的真諦。
透視:四十年高考作文題型的變遷路徑
※從全封閉的“命題作文”或半封閉的“半命題作文”到獨立自主、思想探險的開放性“話題作文”或開放性“材料作文”的轉變。后者是在拓展考生的思維疆界,為其噴薄的思維“開閘放流”。這是高考作文從“關”到“放”的最關鍵之處,是新時期高考作文題型諸多變化的總樞紐。這帶動了高考作文在文體、語言表達等諸多方面的積極顯著蛻變,促成考生寫作的“自主”而不是“套作”。
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考作文題型努力趨向新境界:提供考生開放的思維平臺、牽引思維流向的蓬勃釋放。即使是某些變相的命意“材料作文”和命意“話題作文”,也很快扭轉方向而引導考生走向多元、自由和真實的新寫作,最后演繹為開放性“材料作文”和開放性“話題作文”。
※從同質化和感性化的單一文體到自主開放、獨立創新的多元文體。歷史新時期之初《在抓綱治國的日子里》《大治之年氣象新》等“命題作文”必然導致思想的高度同質化,諸如此類的記敘文和議論文沒有“思想含量”,唯剩“寫作技巧”或“寫作技術”;而后者自然形成千人一面、味同嚼蠟的蒼白“套作”。
這樣,夾敘夾議、敘議結合的記敘文和議論文就成為高考文體的“常態”。特別是應運而生的新文體“評論體”在歷史新時期愈來愈占據主流地位,充分解放了考生主體的理性思辨力,并借此考察考生相應的語言運用能力。
※從表淺或共同表達轉向基于生活經驗和思維積蓄的積極主動和特色化表達。這是歷史新時期考生語言表達上的巨大進步,展示著寫作主體以“積極語用”為特征的語言創造力的顯著提升。作為選拔性考試的語言表達力,是評價考生作文水平的根本標準。由于上述高考作文題型對思維空間的洞開、對文體選擇的自主乃至題目的自擬,促進了考生語用潛在能量的釋放,“以我筆寫我心”的自由度獲得了極大的提高。一個接一個可以信筆游走、疆界無限的作文考題,引導考生個體凸顯自己的思想力和表達力。
前瞻:高考作文題型新趨勢
2023年3月,教育部新頒發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3年版)》明確強調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指出“增強形象思維”“發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與培養學生“美的表達與創造”等能力,彰顯出作文教學改革深化的長遠目標。這其實也是貫穿著四十年來高考作文題型改革的鮮明理念。
環顧全球語言寫作考試,也同樣出現這樣的趨勢:通過拓寬表達空間、釋放表達能量、引領考生深刻精彩地表達自己的觀察、體驗和思考。
法國近年來的哲學思辨作文題“‘我是誰?’這個問題能否以一個確切的答案來回答”“能否說:‘所有的權力都伴隨以暴力’”“‘給予的目的在于獲得’,這是否是一切交流的原則”,新加坡近年的現實評論題“科學提倡懷疑精神,宗教信仰鎮壓懷疑精神,你對此認可多少”“海外留學是一項被高估的經歷,你認為呢”“閱讀幻想小說只是對現實的一種逃避,除此沒任何其他意義,你同意嗎”,都反映出環球作文教育的一種主流趨勢。
美國大學招生考試SAT的作文Essay(“隨筆”),也是一種學術性和思想性的評論體。近期Eassy的話題:“對他人的動機和誠意持懷疑態度是明智的嗎,哪怕那些人看起來是值得信賴的”“進步往往會包含一種重大的缺陷或問題嗎”“人們是否過多信任專家或權威的指引”,都著重于引導考生開放思維,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考和表達。
高考作文題型的變革,既與四十年改革開放所伴隨的時代主潮相呼應,其實也與國際主流趨勢相契合。這也體現在2023年新修訂頒發的高中語文課程所確立的“核心素養”之中,也對我們此后的語文教育和作文教學提出了越來越明確的要求。
內容來源:文摘報(ID:wenzhaibao)
本期編輯:孫嘉靖 張進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