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入題高考作文特級教師:平時“整本讀”很重要
今(7)日上午,202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語文科目開考,四川省高考作文發布,紅樓夢“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入選高考作文題。
如何破題?考生可以從哪些角度來思考?紅星新聞記者專訪到正高級教師、四川省特級教師、全國優秀教師、原成都市教科院語文教研員程一凡,解析四川高考題目。
程一凡
文學專著延伸到生活中 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
“四川考生考試選用的是全國甲卷,對甲卷的考生來說,今年的作文是意想不到的命題。從整體來看,這道作文題對于考生來說還是有些難度,他們可能很少見到這種類型的題。”程一凡說。
高考作文題
這次的作文與以往不同,寫作時不宜直接“搬用”材料,必須要對所提供的材料有足夠深的理解和分析才能下筆。另一方面,作文命題涉及到文學專著中一個較小的情節,考生在不了解《紅樓夢》相關內容的情況下,只能根據所給的材料來把握題目。
從大型文學專著延伸到學習生活中,也是這次命題的一大亮點。材料中的提示也很重要,不難發現,要求考生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來寫文章。因而,考生需要在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礎上,落腳于自己的學習和生活,“遷移”到體驗感受之中,將兩者結合。程一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這次的作文命題很新穎,避免了套構,更能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包括考場上考生現場處理材料的分析、思辨、遷移的能力。
“破題”關鍵在“題”字 拿高分不易
“材料中的‘翼然’‘瀉玉’‘沁芳’,分別對應了移用、化用和獨創,考生們能從學習和生活中扣住移用、化用、獨創三個角度獨立命題下筆,這是第一種寫法”,程一凡說材料屬于開放性命題,為考生提供了更多的思考方向,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寫,但層次高下是不一樣的。
《紅樓夢》相關情節劇照
第二種寫法是整合型,以思辨的方式探究材料,挖掘材料內容的內在聯系,從繼承、改變和創新串成一條線,建構寫作思路,寫出自己的體驗感受。同時,考生在結合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經歷時,既可以通過記敘性和散文性手法敘寫感受、體會,也可以通過思辨和議論的方式,談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抒寫議論性的文章。
“這兩種寫法都是切題的,也符合新課標的相關要求,不局限學生的思維,能讓他們在理解分析的基礎上以思辨的角度把控材料,能考察學生思維的層次和深度。”
日常培養好的閱讀習慣 考場上以不變應萬變
“如果注意到了以下四點,平時多積累素材,加強思考積累,準備充分,今后考場上即使遇到了不熟悉的材料,不管從哪個角度,都能迎刃而解,以不變應萬變。”對于2023年高考語文作文,程老師談到了四點啟示:
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典文化。新課標也強調了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要載體為以漢字、書法、成語、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歷史故事、民間故事、中華民族團結一家親的故事等,以及古代詩詞、古代散文、古典小說、古代文化常識、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
加強閱讀,厚積薄發,加強廣泛的閱讀,重視“整本書閱讀”。在新課標學習任務群中,特別重視“整本書閱讀”。在部編教材必修上下冊中,將《鄉土中國》《紅樓夢》納入了“整本書”必讀內容。整本書閱讀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經驗,建構自己的話語系統,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善于思辨,帶著思考去閱讀。需要學生走進閱讀材料,通過閱讀、比較、推斷、質疑、討論等方式,梳理觀點、事實與材料之關系,拓展思維的寬度、增加思維的深度、厚度,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注意學習和生活的對接。新課標語文四大核心素養中,特別強調的一點是“語言建構與運用”,學生除了借助閱讀來建構自己的語言體系和話語體系外,更重要的是要學會“運用”,與實際生活發生聯系。
紅星新聞記者 曾琦 實習生 張人杰
編輯 段雪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