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逆向思維解決GMAT數學難題
我們在過去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順著做題解不出來就換成逆向思維進行解體。在GMAT考試中,應對GMAT數學時這種思想同樣適用。GMAT數學題在不會的情況下逆向思考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如何逆向思維處理GMAT數學題。
從小到大,許多問題也就是這樣解決的。由于這樣思考解決了許多問題,我們也就習慣于這么思考了。但是隨著我們的長大,隨著我們接觸問題的增多,我們逐漸發現許多問題這么思考已經解決不了,可是在這個情況下,大多數人沒有懷疑自己多年的慣性是否不對,或至少沒有懷疑過多年的慣性是否是唯一對的,而冠以自己沒有努力,沒有做許多題,沒有經歷許多事情,而去努力做題,努力工作,又由于努力一定比不努力強,從而在他努力獲得一些提高后,就會反向說服他自己只要努力就行了。
但是少數人開始思考正向思維的對立面:逆向思維。所謂逆向思維,其實一點也不神秘,也就是不再追求非要從起點到終點,而是從終點反過來思考問題,或從對立面思考問題。
例:從1,2,4,6,8,10中任取若干個數,若取出的是一個數,取的是幾值就是幾,若取出不只一個數,就把取出的數相加求和,如若取2,4,就2+4=6,值為6。問這樣取有多少個不同的值?
許多學生拿到GMAT數學題后,立刻想從總數中減去重復的,但發現重復的太多,不好計算,就沒有思路了。這就是典型的從條件出發,從起點出發。但不是每個問題都適合這樣思考,我們來看看在GMAT數學中采取逆向思維的優勢。
我們知道,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全取,1+2+4+6+8+10=31,而我們發現2,4,6,8,10是最小的正偶數,它們的組合可以把31之內的所有偶數都取到,而偶數加1就是奇數,所以所有31之內的奇數也可以取到,因此1到31之間所有整數都可以取到,所以答案是31!
上述的例子大家一定可以看到正向和逆向的區別。其實我們有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本來不難的事情,被我們的思維的慣性的束縛,導致把事情變難了。舉個簡單例子,大家都知道在工作中老板是關心結果而不是關心過程,大家也都知道GMAT考試中的標準化考試是根據結果給分,而不是過程,但是在這個情況下,許多甚至大多數師生還都要求做題中追求過程的完美性。
以上就是小編對GMAT數學中的逆向思維解題的理解。在GMAT考試中,逆向思維是解決GMAT數學題的有力武器,當考生在做不出題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反方向思考問題,或許能夠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我們在過去的數學學習生涯中都會有這樣的感受:順著做題解不出來就換成逆向思維進行解體。在GMAT考試中,應對GMAT數學時這種思想同樣適用。GMAT數學題在不會的情況下逆向思考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小編在此為大家總結如何逆向思維處理GMAT數學題。
從小到大,許多問題也就是這樣解決的。由于這樣思考解決了許多問題,我們也就習慣于這么思考了。但是隨著我們的長大,隨著我們接觸問題的增多,我們逐漸發現許多問題這么思考已經解決不了,可是在這個情況下,大多數人沒有懷疑自己多年的慣性是否不對,或至少沒有懷疑過多年的慣性是否是唯一對的,而冠以自己沒有努力,沒有做許多題,沒有經歷許多事情,而去努力做題,努力工作,又由于努力一定比不努力強,從而在他努力獲得一些提高后,就會反向說服他自己只要努力就行了。
但是少數人開始思考正向思維的對立面:逆向思維。所謂逆向思維,其實一點也不神秘,也就是不再追求非要從起點到終點,而是從終點反過來思考問題,或從對立面思考問題。
例:從1,2,4,6,8,10中任取若干個數,若取出的是一個數,取的是幾值就是幾,若取出不只一個數,就把取出的數相加求和,如若取2,4,就2+4=6,值為6。問這樣取有多少個不同的值?
許多學生拿到GMAT數學題后,立刻想從總數中減去重復的,但發現重復的太多,不好計算,就沒有思路了。這就是典型的從條件出發,從起點出發。但不是每個問題都適合這樣思考,我們來看看在GMAT數學中采取逆向思維的優勢。
我們知道,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全取,1+2+4+6+8+10=31,而我們發現2,4,6,8,10是最小的正偶數,它們的組合可以把31之內的所有偶數都取到,而偶數加1就是奇數,所以所有31之內的奇數也可以取到,因此1到31之間所有整數都可以取到,所以答案是31!
上述的例子大家一定可以看到正向和逆向的區別。其實我們有許多事情都是這樣的,本來不難的事情,被我們的思維的慣性的束縛,導致把事情變難了。舉個簡單例子,大家都知道在工作中老板是關心結果而不是關心過程,大家也都知道GMAT考試中的標準化考試是根據結果給分,而不是過程,但是在這個情況下,許多甚至大多數師生還都要求做題中追求過程的完美性。
以上就是小編對GMAT數學中的逆向思維解題的理解。在GMAT考試中,逆向思維是解決GMAT數學題的有力武器,當考生在做不出題的時候不妨換個角度,反方向思考問題,或許能夠有豁然開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