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分享:GRE AW中的邏輯思想
analysis writing 需要的是effective ,critical ,最主要的就是能夠很清晰的表達你的想法,說服別人,這實際上就是一門關于邏輯的作文,邏輯學是國外的學校會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晰更加有效,這也正是符合了邏輯學的目的高效的交流。于是,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來圖書館借了一本關于邏輯的書。
當然,就像以前看過的李笑來老師說的,我們大可不必為了這樣一門考試去從頭到位研究邏輯學,但是,適當的了解對于我們來說是很有效的,更為長久的說法就是,這樣的思維方式是你必須具備的,以后即使你到了美國還是得寫文章的啊,難道你想讓那些老外說我們邏輯有問題?所以,我選擇的是一本類似于入門了解的書《簡單的邏輯學Bing logical : a good guide to good thinking》作者是:D.Q.McInerny。這本書強調的是應用而不是理論,畢竟我們學過多的理論不僅費時間而且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真正的用到我們的analysis上才是最有用的,也是我們最需要的。
以下的東西都是我作為一個剛剛看過一點點邏輯學的人結合自己對于aw的思考寫的,有其不完善甚至是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指出:
邏輯學,追其根本,我認為就是能夠高效的交流。讓我們追其源頭:世界是由客觀的事實所組成,我們通過了解分析,在大腦中產生觀念,但是這個觀念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的觀念是能夠清晰的表現出客觀事物的屬性,是清晰明了的,而錯誤的就會導致一些認識的偏差,努力建立正確的觀念是我們需要做的。接著有了觀念我們需要語言來表達,語言作為一種載體,能夠方便我們的交流,但是如何更好運用語言,就在于你能不能將自己的正確觀念完全的表達出來。可以解釋如下:
客觀事物---觀念----語言
根據事實來闡明正確的觀念,并且用合適的語言將其有效表達,這就是有效溝通的最終目的。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aw就是提出平衡觀點,舉例,論證再總結。沒錯,事實上基本的思路就是這樣,但是我怕很多人會一味的模仿,卻沒有認識到真正的本質。我想,寫issue的最終目的就是說服別人,那么如何能夠更好的說服別人,清晰明了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才是最關鍵的,而且,中國人的委婉曲折在外國人那里似乎并不受用。
以下是書上寫的一些內容,可能關系不是很大,但是都挺有運用價值的。其他的都是我這個半吊子自己想的
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1.不要認為別人可以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如果作為一個演講者,需要向別人闡述你的觀點,那么必須讓他們知道必要的背景信息。不要認為他們和你一樣知道你得出結論所擁有的信息,所以,一些基本的信息需要介紹。
2.將不同的觀念聯系起來的時候,應該做出完整的表述。只給出觀念而不解釋其聯系是沒有用的。就像別人和你說話,直說他水杯,沒有人會知道什么意思,他們會去猜,他和水杯之間有什么關系,你應該明確的說:他打翻了水杯。
3.客觀事實是可以被明確的判斷真假的,但是當你表達的是某個主觀事實,也就是說你摻入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因素,這個真假判斷便有了爭議,為了讓大家接受你的主觀命題,你必須為其論證。
4.盡量避免運用雙重否定來表達肯定的意思,很容易出現歧義。能夠盡量簡潔的表達你的意思,就別繞了。
5.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其實溝通的觀念就是理解。如果你說的一堆專業(yè)詞匯沒有人能理解,這樣的交流和溝通就是無效的。所以,應該了解聽眾的組成和知識背景,并且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這就像是眾多版主強烈提醒的:不要用你專業(yè)的生澀詞匯,那些改卷子的人不理解有什么用的,這樣像是在炫耀自己的詞匯,反而容易招來反感。
在面對模糊和多義的詞語時,他們有具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無可爭議的內涵。這樣的詞匯在用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歧義,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候是有不同的意思的,誰知道你指的是哪個意思,是褒貶與否?所以,避免歧義的方法就是讓你所運用的語言盡可能的有針對性的反映出你的本意,以防止別人需要費盡心思的去揣測你要說的到底是什么。當某些根本無法清晰使用的詞匯,比如:愛,民主之類的。你就必須對其做出準確的解釋。比如當你試圖說服別人某件事情很不公平,你應該要先就不公平這個詞做一個自己的定義。
如果說邏輯學的第一要務就是反映真相,那么很明顯消除真相的對立面是最重要的事件,因為在矛盾律中,同一時刻,某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表現出即使這樣又不是這樣。當然,這里強調的是同一方面,如果是不同方面,就可以。比如說A是B的妻子,但是同時A還可以是C的母親,但是A不可能同時是B的妻子又是B的母親。所以,這種不是真就是假的命題,我們可以證明其對立面的錯誤,間接的就是證明了該命題的正確。
需要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便是實例證明,而一場論證實際上相當于組成它的命題,那些命題又是由一些相關的觀念組成的。這就是為什么大家寫的時候,很多人很沒水平的純粹是堆例子,段和段之間沒有上下關系,幾乎都成了獨立的段落,這樣來看,都不存在一個完整的體系來支撐你的觀點,我想,這樣的文章是失敗的吧。畢竟要考察的是你的思維和邏輯論述能力,什么語言是否辭藻華麗神馬的都是次要的。
最有效的論證就是直言命題,當然,前提是在你有足夠的信息這些命題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即使你的命題只在某些部分有效,那么加上它的適用范圍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這個世界沒有啥是絕對的哈~清楚明確的告訴我們事物的真相是什么,不用拐彎抹角的說,人家一天閱卷都煩死了,還得去繞來繞去才能跟住你的意思,多累啊,想想都不樂意。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直言命題并非都是對的,因為這里面很可能是主觀命題,這樣的命題,需要論證。
analysis writing 需要的是effective ,critical ,最主要的就是能夠很清晰的表達你的想法,說服別人,這實際上就是一門關于邏輯的作文,邏輯學是國外的學校會普遍開設的一門課程,目的就是為了讓自己的表達更加清晰更加有效,這也正是符合了邏輯學的目的高效的交流。于是,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來圖書館借了一本關于邏輯的書。
當然,就像以前看過的李笑來老師說的,我們大可不必為了這樣一門考試去從頭到位研究邏輯學,但是,適當的了解對于我們來說是很有效的,更為長久的說法就是,這樣的思維方式是你必須具備的,以后即使你到了美國還是得寫文章的啊,難道你想讓那些老外說我們邏輯有問題?所以,我選擇的是一本類似于入門了解的書《簡單的邏輯學Bing logical : a good guide to good thinking》作者是:D.Q.McInerny。這本書強調的是應用而不是理論,畢竟我們學過多的理論不僅費時間而且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而真正的用到我們的analysis上才是最有用的,也是我們最需要的。
以下的東西都是我作為一個剛剛看過一點點邏輯學的人結合自己對于aw的思考寫的,有其不完善甚至是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指出:
邏輯學,追其根本,我認為就是能夠高效的交流。讓我們追其源頭:世界是由客觀的事實所組成,我們通過了解分析,在大腦中產生觀念,但是這個觀念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正確的觀念是能夠清晰的表現出客觀事物的屬性,是清晰明了的,而錯誤的就會導致一些認識的偏差,努力建立正確的觀念是我們需要做的。接著有了觀念我們需要語言來表達,語言作為一種載體,能夠方便我們的交流,但是如何更好運用語言,就在于你能不能將自己的正確觀念完全的表達出來。可以解釋如下:
客觀事物---觀念----語言
根據事實來闡明正確的觀念,并且用合適的語言將其有效表達,這就是有效溝通的最終目的。
或許很多人會認為aw就是提出平衡觀點,舉例,論證再總結。沒錯,事實上基本的思路就是這樣,但是我怕很多人會一味的模仿,卻沒有認識到真正的本質。我想,寫issue的最終目的就是說服別人,那么如何能夠更好的說服別人,清晰明了的表達自己的意思才是最關鍵的,而且,中國人的委婉曲折在外國人那里似乎并不受用。
以下是書上寫的一些內容,可能關系不是很大,但是都挺有運用價值的。其他的都是我這個半吊子自己想的
有效溝通的基本原則:
1.不要認為別人可以領悟你沒有直接表達的意思。如果作為一個演講者,需要向別人闡述你的觀點,那么必須讓他們知道必要的背景信息。不要認為他們和你一樣知道你得出結論所擁有的信息,所以,一些基本的信息需要介紹。
2.將不同的觀念聯系起來的時候,應該做出完整的表述。只給出觀念而不解釋其聯系是沒有用的。就像別人和你說話,直說他水杯,沒有人會知道什么意思,他們會去猜,他和水杯之間有什么關系,你應該明確的說:他打翻了水杯。
3.客觀事實是可以被明確的判斷真假的,但是當你表達的是某個主觀事實,也就是說你摻入了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的因素,這個真假判斷便有了爭議,為了讓大家接受你的主觀命題,你必須為其論證。
4.盡量避免運用雙重否定來表達肯定的意思,很容易出現歧義。能夠盡量簡潔的表達你的意思,就別繞了。
5.根據對象選擇合適的語言。其實溝通的觀念就是理解。如果你說的一堆專業(yè)詞匯沒有人能理解,這樣的交流和溝通就是無效的。所以,應該了解聽眾的組成和知識背景,并且選擇適當的表達方式。這就像是眾多版主強烈提醒的:不要用你專業(yè)的生澀詞匯,那些改卷子的人不理解有什么用的,這樣像是在炫耀自己的詞匯,反而容易招來反感。
在面對模糊和多義的詞語時,他們有具有一個缺點,就是沒有一個固定的無可爭議的內涵。這樣的詞匯在用的時候很容易產生歧義,同一個詞,在不同的時候是有不同的意思的,誰知道你指的是哪個意思,是褒貶與否?所以,避免歧義的方法就是讓你所運用的語言盡可能的有針對性的反映出你的本意,以防止別人需要費盡心思的去揣測你要說的到底是什么。當某些根本無法清晰使用的詞匯,比如:愛,民主之類的。你就必須對其做出準確的解釋。比如當你試圖說服別人某件事情很不公平,你應該要先就不公平這個詞做一個自己的定義。
如果說邏輯學的第一要務就是反映真相,那么很明顯消除真相的對立面是最重要的事件,因為在矛盾律中,同一時刻,某事物不可能在同一方面表現出即使這樣又不是這樣。當然,這里強調的是同一方面,如果是不同方面,就可以。比如說A是B的妻子,但是同時A還可以是C的母親,但是A不可能同時是B的妻子又是B的母親。所以,這種不是真就是假的命題,我們可以證明其對立面的錯誤,間接的就是證明了該命題的正確。
需要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便是實例證明,而一場論證實際上相當于組成它的命題,那些命題又是由一些相關的觀念組成的。這就是為什么大家寫的時候,很多人很沒水平的純粹是堆例子,段和段之間沒有上下關系,幾乎都成了獨立的段落,這樣來看,都不存在一個完整的體系來支撐你的觀點,我想,這樣的文章是失敗的吧。畢竟要考察的是你的思維和邏輯論述能力,什么語言是否辭藻華麗神馬的都是次要的。
最有效的論證就是直言命題,當然,前提是在你有足夠的信息這些命題沒有問題的情況下,即使你的命題只在某些部分有效,那么加上它的適用范圍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畢竟這個世界沒有啥是絕對的哈~清楚明確的告訴我們事物的真相是什么,不用拐彎抹角的說,人家一天閱卷都煩死了,還得去繞來繞去才能跟住你的意思,多累啊,想想都不樂意。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直言命題并非都是對的,因為這里面很可能是主觀命題,這樣的命題,需要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