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tboiler: 粗制濫造的作品
Potboiler: 粗制濫造的作品
對作家而言,最痛苦的事莫過于讀者認為他的文章是potboiler(為混飯吃而粗制濫造的文學作品),更通俗一點,“某本小說被認為寫得很‘爛’”。文章“爛”怎么會和boiler(鍋爐)、pot(壺)扯上關系呢? 其實,就語言習慣而言,理解這個詞組并不難。先從漢語角度來考慮,我們會聽到:“為了糊口,他在學術創作之余,還編寫取悅市場的‘肥皂劇本’。”句中,“取悅市場的肥皂劇本”——sitcom plays that intends to tailor the marker,就可以用pot-boiler來代替。“糊口、謀生”既然離不開鍋、碗、瓢、盆,以此為目的而創作的小說和劇本,用“炊具組合”來表達真是再形象不過了。 19世紀60年代,potboiler進入英語詞匯,用以形容a work of literature as money-makers rather than as works of art(以盈利為目的,缺乏藝術價值的作品)。 另外,potboiler的動詞形式是to boil the pot(謀生,粗制濫造文章)。例如:He had to boil the pot when he was a teenager. (他十來歲就得掙錢糊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