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出處】唐·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意思翻譯】兩水:指安徽的宛溪、句溪。夾:宛溪與句溪在宣城東北相合, 將宣城“夾”在當中。明鏡:形容水清澈。雙橋:指鳳凰橋、濟川橋。
此聯的意思是: 宛溪和句溪二水像晶瑩剔透的明鏡一樣 環抱著宣城,鳳凰和濟川兩橋像兩道彩虹一樣臥在“明鏡”之中。后 用來贊美美麗如畫的山城風光。
【賞析】環繞宣城的句溪和宛溪合流處的潺潺溪 水,清澈晶瑩宛如明鏡。橫跨在溪水上的鳳凰橋與濟川橋倒映在秋水中 的麗影,五光十色如同繽紛的彩虹。此時詩人登高俯瞰,映入眼簾的是 江城秋日落照的璀璨奪目、絢麗迷人的風姿。詩句想象豐富,比喻新穎 奇妙,筆致活潑空靈,其狀摹景色之美艷令人嘆為觀止。
【全詩】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里,山晚望晴空。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賞析】
宣城即今安徽宣城縣。謝朓北樓是南齊詩人謝朓任宣 城郡太守所建的“私邸”,人稱“北樓”或“謝公樓”,唐時改名 “疊嶂樓”。宣城北十里,就是著名的敬亭山,峰巒丘壑,明潔 秀美;繞城的宛溪和句溪,清澈如鏡。李白一生中曾多次游 歷宣城,這首詩是天寶十三載(754),李白又一次到宣城時 所作。
起句開門見山:“江城如畫里”,把宣城美不勝收的自然 風光,高度概括在“如畫里”三個字內。這是李白登樓以后, 四面環顧的總體感受。好像他還來不及仔細地一一觀覽,一 下子就被這早已熟悉,但每次總是呈現出絕然不同特點的 景色傾倒了,不由先發出一聲贊嘆:啊,太美了,江城真如在 畫中一般! 以下五句便一層層勾勒點畫“如畫里”的具體內 容,好像給我們不斷展示一幅幅水墨畫。
詩人一登樓,自然而然地首先遠眺四周。宣城地處山環 水抱之中,那首先映入眼簾的定是那挺秀盤屈的峰巒疊嶂, 這“山晚望晴空”接得就順理成章。“山晚”指進入秋季的山 嶺,已經失去了夏日那蒼郁青翠的顏色,但嵐光山影,映襯 在朗晴秋空的天穹上,蒼暮幽邃,又別有一種動人的景致。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兩水”指宛溪、句溪兩水 流,繞城匯合。由于秋天來臨,溪水更加明凈清澄,如鏡子一 般。李白還有“下映雙溪水,如天落鏡湖”的詩句,也是說宛 溪、句溪的。“雙橋”指溪上架著的鳳凰、濟川二橋。詩人從亭 樓上望出去,居高臨下,橋影倒映在波平如鏡的溪水中,虛 虛實實,璀璨神奇,簡直像從天而降的兩條七彩虹霓。
詩人引導我們的目光由山到水,由遠而近,最終落在綠 樹掩映的點點人家上。“人煙”指樹叢中人家冒出的炊煙,如 絲如蔓,籠罩在房前屋后綠意殘退的橘柚樹上。這里的“寒” 不是寒冷,而指秋意,下句接上便是“秋色老梧桐”。“秋色” 不只說橘柚熟了,梧桐葉黃,詩人感受到“秋色”的內容很 多:蒼暮的山、明徹的水、天空高遠,風的流動和空氣中的清 冷,甚至詩人心中內在的感受、情緒等等,詩人是被擁在一 片秋意的氛圍中,但他只點畫出最惹眼的梧桐。梧桐葉片闊 大,綠也綠得濃稠,黃也黃得令人注目,似乎是詩人信手拈 來的,實際上他把握住了大自然最細微、最典型的變化,通 過對景物的一一描繪,把郁結在內心深處、無人領會的情 緒,一點一點地吐露給讀者。這樣,末一聯突然由寫景轉入 抒情,就不使人感到突兀了。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謝朓是李白十分仰慕的詩 人,李白吟詠這位前輩詩人的詩作竟有十五首之多。這次重 游宣城,面對謝朓曾吟賞過的山光水色,詩人的思路自然聯 想到這位已古今隔世的先輩,深深地感慨到:現在誰還記得 修建這座北樓的謝朓呢?人們可能都已經忘懷了,只有我還 深深地思念著他。李白由于政治失意,登樓憑吊,發懷古之情 是自然而然的,但這首詩前六句都是寫景,鏡頭是流轉的,卻 屬靜態的描畫。最后一聯以一種淡淡的愁思,彌漫于每一幅 畫面上,這便使前面每一處流轉的景色,都含情無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