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出處】唐·王昌齡《塞下曲四首(其一)》。
【意思翻譯】從古以來幽并豪客慷慨赴邊沙場終老,誰學那游俠浪子只是矜夸手中劍利、座下馬好。
【全詩】
《塞下曲四首(其一)》
.[唐].王昌齡.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并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游俠兒,矜夸紫騮好。
【作者小傳】
王昌齡(?—756),字少伯,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玄宗開元十五年(727)進士及第,為秘書省校書郎。二十二年登博學宏詞科,為汜水縣(今河南滎陽西北)尉。后貶嶺南。開元末為江寧縣(今江蘇南京)丞,后又貶龍標縣(今湖南黔陽西南)尉。安史亂起,避亂至譙郡(今安徽亳縣),為譙郡太守閭丘曉所殺。兩《唐書》有傳。世稱“王江寧”或“王龍標”。其詩多寫邊塞軍旅、宮怨閨情之作,風格清剛俊爽,婉麗明快。時稱“詩家夫子王江寧”(《唐才子傳》卷二)。尤其擅長七絕,明王世貞謂“可與太白爭勝毫厘,俱是神品”(《藝苑卮言》卷四)。其論詩有《詩格》傳世。詩集注本有今人李云逸《王昌齡詩注》。
【解題】
王昌齡《塞下曲》共有四首,此為第一首,《樂府詩集》題作《塞上曲》。唐《塞下》、《塞上》曲,出于漢樂府《出塞》、《入塞》,屬《橫吹曲辭》,唐代為樂府新辭。古詞多寫邊塞戰事。王昌齡此詩寫邊地雖然寒苦,但戰士以立功沙場為天職,不學游俠之徒只以駿馬矜毋潛·春泛若夸。風格蒼勁古樸,豪邁悲涼。
這首詩,作者通過對邊塞風景的描寫,抒發詩人對戍邊將士的贊美之意,表達了對因恃武而挑起的無謂征戰的否定態度。
【注釋】
①空桑林:指桑葉已枯落。《樂府詩集》作“桑樹間”。②蕭 關:古關名,在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縣東南。③人塞寒:一作“復入塞”,一作“人塞云”。④黃蘆草:枯黃的蘆葦。⑤二句謂生于幽州、并州一帶的健兒,習慣于征戰,為保邊疆在塵沙中度過一生。幽: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并:并州,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⑥游俠兒:指恃勇逞氣而輕視生命的人。⑦矜夸:驕矜夸耀。紫騮:駿馬名。
【全詩賞析】
《塞下曲》是盛唐邊塞詩人王昌齡創作的組詩,總計四首,此 為第一首和第二首。第一首,詩人通過描寫邊塞景色,表達自己反對戰爭 的思想。第二首,詩人從荒涼的邊塞環境人手,著重表現軍旅生活的艱辛 與戰爭的殘酷,發人深省。
第一首側重描寫邊塞的異域風光,并表達對戰爭殘酷性的看法。前 四句著重描繪邊塞的蕭瑟秋景。“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意思是知了 在枯禿的桑林中鳴叫,八月的蕭關道上秋高氣爽。“出塞入塞寒,處處黃 蘆草。”記得當初出塞時天氣還算不錯,如今卻已是寒意逼人,到處可見稀 疏衰黃的蘆草。作為長期駐守塞外的詩人,王昌齡對塞上的氣候景物變 化自是了然于心,此四句所寫之塞外景象,無不充溢著蒼涼與凄寒的 格調。
后四句則從寫景轉入對戰事的 追憶。自古以來幽并的豪杰們,后 來都淪落到與塵土黃沙伴隨到老。 千萬不要學那些自恃勇武的“游俠 兒”,總是自命不凡地夸耀自己的駿 馬多么能征善戰。“幽并客”,在此 泛指燕趙豪杰之士,古有“燕趙多慷 慨悲歌之士”的說法,這些“幽并 客”,都曾經熱血澎湃,希望開疆拓 土,建功立業。然而他們的最終結 局卻是什么呢?不過是“三千功名塵與土”,均被這漫漫塵土與黃沙所湮 沒。那些身跨駿馬,成天游蕩,惹是生非的“游俠兒”,他們哪里知道戰爭 的殘酷?行文至此,詩人對幽并客與游俠兒的諷刺,以及強烈的厭戰情 緒,已展露得淋漓盡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