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出處】唐·張繼《楓橋夜泊》。
【意思翻譯】月亮漸漸落下去了,烏鴉啼叫,滿天皆霜,面對江楓漁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描畫出了一幅秋夜旅泊圖,襯托了無法排遣的行旅之愁。
【賞析】夜深了,月亮已經落下去了,在這寧靜的夜晚,時不時傳來幾 聲烏鴉的叫聲,冷氣逼人,寒霜似乎鋪滿了整個天空。江邊的楓樹、漁舟 的火光則始終陪伴著內心憂愁夜不能寐的詩人。詩歌的物象密度很大, 以十四個字寫了六種景象?!霸侣洹薄盀跆洹薄八臁比~分別敘述了詩人所 見、所聞、所感,渲染出一幅寧靜清冷的蘇州水鄉秋夜圖。“江楓”“漁火” 一動一靜,一明一暗,卻似乎有了生命一般,被詩人人格化,能夠陪伴著愁 緒滿懷、夜不能寐的詩人。詩句表現了羈旅者孤煢寂寥的心情。
【英文翻譯】
1.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許淵沖譯)
2. The moon sets,crows caw and frost all over the sky;
With riverside maples,fishermen"s lamps,I sleep in woe.(海外逸士譯)
3. The moon setting,crows cawing,frost overfilling the skies,
The maples riverside,lamps aboard,sad the fishermen"s eyes.(譯者未知)
【全詩】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注釋】
①楓橋:在江蘇蘇州市門外。
②烏啼:烏鴉啼叫。
③“江楓”句:岸邊楓樹與漁船上的燈火伴著滿懷愁思的旅人入睡。
④姑蘇:蘇州市西南有姑蘇山,所以蘇州城亦稱姑蘇城。
⑤寒山寺:蘇州楓橋附近的一個寺院,至今猶是蘇州名勝古跡之一。
⑥夜半鐘聲:唐代寺院有夜半打鐘的習俗。詩中的寫法,并不是作者心神恍惚的錯覺,也不是作者故意雕飾而生造氣氛,寫的完全是生活真實,在唐人詩中寫夜半鐘聲者非止張繼一人。于鵠詩“遙聽緱山半夜鐘”,白居易詩“新秋松影下,半夜鐘聲后”,皇甫冉詩“秋深臨水月,夜半隔山鐘”,陳羽詩“隔水悠揚午夜鐘”,皆可參證。
【賞析】
這是作者行旅途中,夜半泊舟姑蘇城(今江蘇蘇州)外楓橋時的留詠,字里行間彌漫著一片淡淡的、朦朧的憂傷情緒。
夜半泊舟,憑舷獨坐,百無聊賴,信目而眺,首先見到的是什么呢?自然是夜空遠水了,因此首句便寫仰首所見之遠景?!霸侣洹敝^夜之深而暗,“烏啼”覺夜之凄而寂,“霜滿天”感夜之冷而廓,這樣一開始便為全詩創造了一種寂寞傷感的氣氛。次句為平望之近景,為首句那清冷的基色作了一番點染。江楓、漁火皆為偏暖偏亮的紅色,正如“鳥啼山更幽”中的山之更幽,是因為靜中略添微響的緣故,這里冷中稍暖,愈覺其冷,靜中微動,愈覺其靜,形成冷對暖、靜對動的包圍壓迫,如此,則夜行客子的形單影只之感便不言自明了。另外,漁火是漁家之代稱,這就似乎暗喻了詩人生涯的飄泊無定。“對愁眠”有“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之妙。這樣,不僅漁火為愁,江楓亦愁,于是一種無法排遣的百無聊賴之感便從其中逗出。三、四兩句則從耳之所聞落筆,可留意者一為“寒山寺”,二為“夜半鐘聲”。寒山寺位于楓橋鎮,始建于南朝梁代,相傳唐初寒山、石得二僧曾居于此。這里寒山寺顯然非詩人當時目力之所及,只是作為一種聲源而存于詩人的聯想之中。于是,那裊裊而鳴的夜半鐘聲所起的作用就不僅僅是作為一種清越悠遠的聲響而反襯夜之岑寂,而且更使這種個別的行旅之愁升華為普遍的人生之愁。個別的行旅之愁可以脫解,而普遍的人生之愁卻無從脫解,于是夜半鐘聲的不絕之余響便變成不絕之余緒,不僅裊裊于耳,更裊裊于心了。
【點評】
對這首幾乎婦孺皆知的千古佳唱,古今論者每爭辨于夜半是否有鐘聲以及考訂其 “江楓”與 “江村”孰為訛傳。前者繼葉石林之后,《學林》、《苕溪漁隱叢話》轉引之《詩眼》、《復齋漫錄》、《能改齋漫錄》、《野客叢書》、《王直方詩話》、《庚溪詩話》、《漁洋詩話》等等,不一而足,而后者的字詞之訓訂更難以盡計。其實,歐陽修固然疑所不當疑,后人亦無須辨其不必辯,至若“江楓”抑是“江村”,倘無關詩之意境,似也可略其考辨。張繼作江東之行,原系避亂流亡,心境本極寂歷。而今置身于落寞蕭瑟的旅途,觸目荒涼情景,夜半難寐,抒述一個失眠人視聽感覺以至深郁心底的思緒,遂有此詩。別以為沈德潛是個主張格調說的“復古”派,他的點評倒是很有眼力的。所以,由此一想,又會發現某種認為“夜半鐘聲”是詩人所得到的詩意美感覺印象云云,不免亦屬接受美學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