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出處】唐·祖詠《望薊門》。
【意思翻譯】詩人年少時雖未能象東漢班超 少時投筆從戎而立功西域,但眼望三邊戰勢,仍是雄心勃勃,欲學漢代 書生終軍向皇帝請發長纓,縛南越王來朝那樣為國建功,報效國家。作 者巧用兩個典故,表明自己立志報國的雄心壯志。
注: 終君,人名。
【應用】投筆吏,漢代班超本來 做抄書吏,扔下筆去參軍,立功 邊疆。請長纓,漢代終軍請求用 長纓 (繩子) 把南越王捆到宮殿 上。少年時不如班超投筆從戎, 安定西域; 今日卻要效法終軍請 纓殺敵,創立奇功。語出唐·祖詠 《望薊門》: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 畔云山擁薊城。少小雖非投筆吏, 論功還欲請長纓。” 指為國從戎。 ◇敵寇侵陵,他們 “少小雖非投筆 吏,論功還欲請長纓”,慷慨赴 難,視死如歸。(何曉明 《百年憂 患——知識分子命運與中國現代 化進程》)
【全詩】
《望薊門》
.[唐].祖詠.
燕臺一望客心驚,笳鼓喧喧漢將營。
萬里寒光生積雪,三邊曙色動危旌。
沙場烽火連胡月,海畔云山擁薊城。
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
【注釋】
①唐時在薊縣(今北京城西南)設幽州,為邊關重鎮,開元、天寶時,在這 兒經常與契丹發生戰爭。本詩即寫幽州地理 形勢及戰爭氣氛,同時表達了作者希望立功 邊關的愿望。詩寫得頗有氣勢,可見盛唐氣 象。薊門,原指春秋戰國時的薊城,在今廣 安門一帶。②燕臺: 即幽州臺,又名黃金臺, 在北京金臺路附近,相傳燕昭王曾筑臺置黃 金其上以招賢士。③笳鼓: 少數民族的軍樂 器。漢將營:借指唐軍營。④三邊:指幽、 并、涼三州,均在邊境。危旌:高挑的旗 幟。⑤沙場:戰場。烽火:古代報警的火。 ⑥擁:環抱。薊城:薊縣城,即幽州城。⑦請 長纓: 投軍報國。纓,繩索。《漢書·終軍傳》 “(漢武帝)乃遣軍使南越,說其王……. 軍 自請,愿受長纓,必羈南越王而致之闕下。”
【題解】
唐代的范陽道,以今北京西南的幽州為中心,統率十六州,為東 北邊防重鎮。它主要的防御對象是契丹。玄宗開元二年,即以并州
長史薛訥為同紫薇黃門三品,將兵御契丹;二十二年,幽州節度使張 守珪斬契丹王屈烈及可突干。這首詩的寫作時期,大約在這二十年 之間,其時祖詠當系游宦范陽。
燕臺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筑的黃金臺,這里代稱燕地,用以泛 指平盧、范陽這一帶。“燕臺一去”猶說“一到燕臺”,四字倒裝,固然 是詩律中平仄聲排列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起筆即用一個壯大的地 名,能增加全詩的氣勢。詩人初來聞名已久的邊塞重鎮,游目縱觀, 眼前是遼闊的天宇,險要的山川,不禁激情滿懷。一個“驚”字,道出 他這個遠道而來的客子的特有感受。
【賞析】
題中“薊門”,為唐時防御契丹的重鎮,故址在今北京德勝門外。 本篇是詩人初至邊塞時所作。
“燕臺一望客心驚”,起手便極為突兀,極富概括性,既點明了 題旨的“望”,又表現了望的總體印象“驚”,全詩的境界即從這一望 一驚生發開來。燕臺,原為戰國時燕昭王所筑黃金臺,這里代指薊門 重地。這一“望”,當不限于“望”某一地某一景,而是以一種極目 縱覽的眼光,寫邊塞重鎮給詩人的總體印象,總體感受。所以只這一 “望”,就讓人感到其氣勢的不凡了。“客心驚”則寫出詩人初到邊塞 的特定感受。這一個“驚”字極為逼真,又極為巧妙,不僅含有大開 眼界的意味,而且更為下文一系列值得大驚的熱烈興奮場面打下伏筆, 接下去五句都是對一“望”一“驚”的具體描寫。
首先詩人的目光落在了“漢將營”上。漢將營中,笳聲陣陣,戰 鼓喧喧,一派生機勃勃、緊張操練的景象,其氣氛的熱烈、軍紀的嚴 整,已先令詩人一驚。這一句是從聽覺形象上寫詩人之驚的,下面兩 句則從視覺形象上下筆。“萬里寒光生積雪”,北國大地,萬里雪封, 一片寒光,這奇寒、奇雪該是何等壯闊的景象。讀王維“隔牖風驚竹, 開門雪滿山”的詩句,已覺其境界之開闊,但比起這萬里寒光、萬里 積雪來就略遜一籌了。這里的積雪不是一星半點,也不是滿山滿地, 而是萬里寒光閃爍,怎能不叫人大為震驚,大開眼界! 這是俯視中的 景色,“三邊曙色動危旌”則是仰視中之景。三邊,指古代幽州、并州、 涼州之地; 危旌,指戰旗。這一句寫朦朧曙色中,到處一片寂靜,唯 獨鮮艷的戰旗在高空中飛揚。這一動一靜的對比,一大一小的映襯, 使詩境格外莊嚴肅穆,格外壯觀。在這字里行間能強烈地感受到詩人 振奮的精神和高昂的情緒。
五、六兩句,則從邊塞重鎮的特定環境落筆。薊門位于抵御契丹 入侵的前線,一旦烽火點燃,其攻可深入胡地,守則有海畔云山為天 然屏障,其地理位置,簡直就是天生的軍事要塞。這一“連”一“擁” 兩字,生動地寫出了薊門能攻能守的地勢,其境界的開闊,格調的高 昂,已將詩人之望與驚推向了高潮。
于是,最后兩句就很自然地逼出了堪稱全詩精魂之筆,即由望而 直抒胸臆:“少小雖非投筆吏,論功還欲請長纓。”這里,前句用班超 投筆從戎、封定遠侯比喻自己從軍的決心,后句用終軍請纓縛番王來 朝表示自己欲建奇功的抱負。這里雖連用兩典,卻毫無板滯堆砌之嫌, 讀來反而有一種音調鏗鏘、字字千鈞之感,使全詩在高亢的音調中結 束。
這首詩由 “望”而“驚”開篇,通過不同角度,寫望中所見,從 不同層次展示“驚”的心理過程,最終落到從軍出塞上,真可謂大筆 起,大筆收,在驚心動魄中出場,又在慷慨從容中落幕,使這首詩具 有格調高昂、意象雄偉、氣勢磅礴的顯著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