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出處】唐·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意思翻譯】 那無邊的芳草,連續遮蓋了古道,那青青的翠色延伸聯接著荒城。又一次為友人送行,那萋萋的芳草呀,也意蘊著別離的深情。
【全詩】
《賦得古原草送別》
.[唐].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解題】
這首詩是應考習作,故加“賦得”二字。詩作于貞元三年(787)。當時作者只是十六歲的少年,拿著詩文謁見著作郎顧況。顧況讀了此詩深加贊賞。詩中,白居易將古原草和送別二者,統以萬物生生不息的哲理,意境清新且富于理趣,特別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更成為傳世名句。
【鑒賞1】
這首詩首句便破“古原草”之題。這一聯看似平常,卻相當準確的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草生草滅,一年一遍,往復枯榮,意思寫得很平平,然而作者用“枯榮”來突出由“枯”到“榮”的春草,使句子頓生光彩,春草那種生生不已的狀況便噴涌而至。
承接“枯榮”而發展,由抽象到具象,“枯榮”便化作“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具體描述。大火焚燒,烈焰當空,野草傾刻便被毀尸滅跡。“野火燒”可見毀滅的力量之大。然而卻說“燒不盡”,可見野草再生能力之強而又可引出下文。“春風吹又生”這一句非常簡樸,道出的真理又是很直接,但“又生”和上文“野火燒”對比,就顯得極為有力。以上是對一般意義上的草的描述,五六句一轉而至古原,“遠芳”可見原之大,“古道”、“荒城”便更顯出原的古老,暗扣題中“古原”。“芳”自“遠”侵,“晴”更顯得草“綠”,進一步使草具體、生動;古道荒城更顯得草的生意盎然。
“又”字一轉寫了一個送別的環境。“王孫”是由楚辭“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演化而來詩人變原詩懷思游子之意,為送別的愁情。芳草送別,每片葉子都飽含別情,意味深長。到此為結而又點出題中“送別”。
這首詩造句樸實自然,清新流暢;用字工整精巧,因字字得體使得全詩句句有情,語語有味,令人回味無窮。
【鑒賞2】
唐代杰出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772—846)十六歲時寫的一首五律。古代凡按規定題目作詩,照例在題上加“賦得”二字。
這首詩構思精巧,結構嚴謹。詩人通過描繪古老原野上的芳草,抒發送別友人的離情別緒。“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用它的燒之不盡、逢春即發,暗喻離情斬不斷、燒不絕。“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使人感到那離情就象遮掩古道、連接荒城的野草那樣,清香彌漫,無處不在,萋萋滿目,排遣不開。全詩前呼后應,把“古原”、“草”和“送別”融成一體,意境極佳。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兩句,用樸實有力的語言,工致天然的對仗,熱情地贊美野草頑強的生命力,表現出樂觀進取的精神。在詠物中言志,蘊寓著深刻哲理,歷來為人傳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