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出處】唐·杜甫《春望》。
【譯注】頭上白發越撓越少,簡直都 快插不住發簪了。搔:用手指撓。渾 欲:簡直要。簪(zān):簪子,古人挽頭發 于頭頂,用簪子別住。
【用法例釋】用以形容頭發日漸稀 少。[例]“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隨著歲月的流逝,人之于發更多的卻是 感嘆與留戀。(楊遵賢《頭發雜思》)
【全詩】
《春望》
[唐].杜甫.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注釋】
①國破句:國破,指安史之亂起,長安淪陷。山河在:山河依舊。
②草木深:人煙稀少,一到春天,更是雜草叢生。
③感時二句:交義互見,指由于感時恨別,而對花濺淚,聽鳥驚心。
④烽火句:入春以來,三個月戰火沒有間斷。
⑤短:少。
⑥渾:簡直。
⑦勝:承受。
⑧簪:把頭發聚總別在冠上的一種長針。
【賞析】
唐肅宗至德元年(756)七月,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杜甫把家小安頓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肅宗。途中被叛軍抓獲,帶回長安。因他官職卑微,未被監禁。次年三月,他身陷長安,眼看國破家離,感時傷淚,寫下此詩。
首聯: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寫“春望”所見: 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春色滿城,但草木深深,無人修葺,一片荒敗景象。一個“破”寫盡國破家恨的悲哀;一個“深”字再現荒無人跡的凄涼。正如司馬光在《續詩話》中所云:“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如 ‘國破山河在’云云。‘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在“國破”與“山河在”、“城春” 與 “草木深” 的對照中,充滿了傷國感時的悲痛。
頷聯: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寫離亂之感。春天的花、鳥本是娛人之物,但想到國破的時事,家離的悲哀,花也為之“濺淚”,鳥也為之 “驚心”,自己更加傷懷落淚了! 這是觸景生情,移情于花鳥,情景交融的悲痛欲絕的境界。
頸聯: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想望家人。天寶十五年 (756) 六月,安祿山、史思明叛軍進攻潼關,后陷長安,杜甫帶著妻子逃到鄜州 (今陜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后,杜甫于八月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擬去靈武為平叛效力。不久,他被叛軍抓獲押回淪陷的長安,直到次年三月作此詩時,他離家已半年多,家書渺茫,音訊全無。所以,他慨嘆在這烽煙不斷的戰亂時期,一封家信真是勝過“萬金”啊! 這聯的“烽火”與首聯的“國破”,“抵萬金”與頷聯的“恨別”相照應,層層深化悲憤之感。
尾聯: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具體寫搔頭憂思的慘戚之狀。眼看烽火遍地,家書不通,憂國思家,重重愁緒襲上心頭,愁生白發,一“搔”便斷,發“短”愁長,簡直要插不住簪子了! “國破”、“恨別”之憂思,更添一層!
全詩憂傷國事,眷念家人,殷殷情切,真摯感人。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感情強烈而不淺露,意脈貫通而不平直。詩以“感時”承“春”,以 “恨別”承“國破”,以 “烽火” 承“時”,以 “家書” 承“別”,連環承轉,可謂“驚心”、“濺淚”,故而成為千百年來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