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詩句】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出處】唐·李白《月下獨酌其一》。
【譯注】清醒時我和它們一齊歡慶,喝醉后我們便又各自飄零。
【全詩】
月下獨酌其一
[唐] 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注釋】 ①不解:不懂得。②無情游:超乎塵世俗情的交游。邈:遙遠。云漢:本指銀河,此借謂天上仙境。
【賞析】
劉熙載曰: “詞要放得開,最忌步步相連。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愈遠。必如天上人間,去來無跡,斯為入妙。”(《藝概·詞曲概》)這說的是為文的縱收之法,其實何止詞如此!縱收之法,重復交錯使用,便出現曲折。名篇佳構,多有曲折,如云霓來去,波瀾起伏。
《月下獨酌》可謂一步一轉,越轉越奇,從現實引起聯想、奇想,并進入幻想。花間有酒,獨酌無親,是現實。這對李白這樣一位不甘寂寞的詩人來說,無異是一種難以忍受的折磨與痛苦,但又因他傲岸不羈,根本不把孤寂放在心上,于是舉杯邀月,低頭約影,聊為酒伴,同飲共樂。但月與影,畢竟不是人,邀了它們,獨酌的孤寂心情并未得到改變,于是嘆息月“不解飲”,影徒隨身,詩人空虛、孤獨和凄涼的心境,更強烈地表現出來。既然如此,何不罷飲歸寢,省卻多少煩惱!詩人對生活有著強烈的愛,不肯把良辰美景等閑放過,月、影雖徒隨身,聊勝于無,仍可為伴,“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四句便是寫詩人與其酒伴共飲同樂的情景;然而實際上全是詩人自己在活動:或引吭高歌,或婆娑起舞,或陶然以醉,或頓然以醒,月徘徊,如聽我歌,影零亂,如伴我舞。此刻,詩人已進入忘我忘情如癡如狂的神仙境界,全然不覺是在“獨酌”。醉后雖與月與影“各分散”,什么月,什么影都看不到了,但畢竟還有“醒時”(實際上也是醉時)的片刻同歡。與月與影的聚散,看來好似“無情游”,只要情意專注,必能得“永結”。與月與影的相期,雖然如云漢般渺遠,只要相親之情永在,它們總會慰藉我的獨酌。
我國古代詩人,常于風清月白之時,獨酌自飲,以表達遺世獨立的閑適之情,如陶淵明、王維。而李白則不然。雖然“我本不棄世,世人自棄我”(《送蔡山人》),但《月下獨酌》卻表達了誰曰我“獨”的一顆不屈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