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狐妾文言文翻譯
文言文
萊蕪劉洞九官汾州,獨坐署中,聞亭外笑語漸近,入室則四女子:一四十許,一可三十,一二十四五已來,末后一垂髫者,并立幾前,相視而笑。劉固知官署多狐,置不顧。少間,垂髫者出一紅巾戲拋面上,劉拾擲窗間,仍不顧。四女一笑而去。
一日年長者來,謂劉曰:“舍妹與君有緣,愿無棄葑菲。”劉漫應之,女遂去。俄偕一婢擁垂髫兒來,俾與劉并肩坐。曰:“一對好鳳侶,今夜諧花燭。勉事劉郎,我去矣。”劉諦視,光艷無儔,遂與燕好。詰其行跡,女曰:“妾固非人,而實人也。妾前官之女,盅于狐,奄忽以死,窆園內,眾狐以術生我,遂飄然若狐。”劉因以手探尻際,女覺之笑曰:“君將無謂狐有尾耶?”轉身云:“請試捫之。”自此,遂留不去,每行坐與小婢俱,家人俱尊以小君禮。婢媼參謁,賞賚甚豐。
值劉壽辰,賓客煩多,共三十余筵,須庖人甚眾;先期牒拘僅一二到者。劉不勝恚。女知之,便言:“勿憂。庖人既不足用,不如并其來者遣之。妾固短于才,然三十席亦不難辦。”劉喜,命以魚肉姜椒悉移內署。家中人但聞刀砧聲繁不絕。門內設以幾,行炙者置柈其上,轉視則肴俎已滿。托去復來,十余人絡繹于道,取之不絕。末后,行炙人來索湯餅。內言曰:“主人未嘗預囑,咄嗟何以辦?”既而曰:“無已,其假之。”少頃呼取湯餅,視之三十余碗,蒸騰幾上。客既去,乃謂劉曰:“可出金資,償某家湯餅。”劉使人將直去。則其家失湯餅,方共驚疑,使至疑始解。一夕夜酌,偶思山東苦醁,女請取之。遂出門去,移時返曰:“門外一罌可供數日飲。”劉視之,果得酒,真家中甕頭春也。
越數日,夫人遣二仆如汾。途中一仆曰:“聞狐夫人犒賞優厚,此去得賞金,可買一裘。”女在署已知之,向劉曰:“家中人將至。可恨傖奴無禮,必報之。”仆甫入城,頭大痛,至署,抱首號呼,共擬進醫藥。劉笑曰:“勿須療,時至當自瘥。”眾疑其獲罪小君。仆自思:初來未解裝,罪何由得?無所告訴,漫膝行而哀之。簾中語曰:“爾謂夫人則已耳,何謂狐也?”仆乃悟,叩不已。又曰:“既欲得裘,何得復無禮?”已而曰:“汝愈矣。”言已,仆病若失。仆拜欲出,忽自簾中擲一裹出,曰:“此一羔羊裘也,可將去。”仆解視,得五金。劉問家中消息,仆言都無事,惟夜失藏酒一罌,稽其時日,即取酒夜也。群憚其神,呼之“圣仙”,劉為繪小像。
時張道一為提學使,聞其異,以桑梓誼詣劉,欲乞一面,女拒之。劉示以像,張強攜而去。歸懸座右,朝夕祝之云:“以卿麗質,何之不可?乃托身于髪髪之老!下官殊不惡于洞九,何不一惠顧?”女在署,忽謂劉曰:“張公無禮,當小懲之。”一日張方祝,似有人以界方擊額,崩然甚痛。大懼,反卷。劉詰之,使隱其故而詭對。劉笑,曰:“主人額上得毋痛否?”使不能欺,以實告。
無何婿亓生來,請覲之,女固辭之,亓請之堅。劉曰:“婿非他人,何拒之深?”女曰:“婿相見,必當有以贈之。渠望我奢,自度不能滿其志,故適不欲見耳。”既固請之,乃許以十日見。及期亓入,隔簾揖之,少致存問。儀容隱約,不敢審諦。即退,數步之外輒回眸注盼。但聞女言曰:“阿婿回首矣!”言已大笑,烈烈如鸮鳴。亓聞之,脛股皆軟,搖搖然如喪魂魄。既出,坐移時始稍定。乃曰:“適聞笑聲,如聽霹靂,竟不覺身為己有。”少頃,婢以女命,贈亓二十金。亓受之,謂婢曰:“圣仙日與丈人居,寧不知我素性揮霍,不慣使小錢耶?”女聞之曰:“我固知其然。囊底適罄;向結伴至汴梁,其城為河伯占據,庫藏皆沒水中,入水各得些須,何能飽無饜之求?且我縱能厚饋,彼福薄亦不能任。”
女凡事能先知,遇有疑難與議,無不剖。一日并坐,忽仰天大驚曰:“大劫將至,為之奈何!”劉驚問家口,曰:“余悉無恙,獨二公子可慮。此處不久將為戰場,君當求差遠去,庶免于難。”劉從之,乞于上官,得解餉云貴間。道里遼遠,聞者吊之,而女獨賀。無何,姜瓖叛,汾州沒為賊窟。劉仲子自山東來,適遭其變,遂被其害。城陷,官僚皆罹干難,惟劉以公出得免。
盜平,劉始歸。尋以大案桂誤,貧至饔飧不給,而當道者又多所需索,因而窘憂欲死。女曰:“勿憂,床下三千金,可資用度。”劉大喜,問:“竊之何處?”曰:“天下無主之物取之不盡,何庸竊乎!”劉借謀得脫歸,女從之。后數年忽去,紙裹數事留贈,中有喪家掛門之小幡,長二寸許,群以為不祥。劉尋卒。
翻譯
山東萊蕪的劉洞九,在山西汾州做官。一天,他獨自坐在府中,聽到庭院有說笑聲越來越近。他抬頭一看,進來四個女子,一個四十來歲,一個年約三十,另一個約二十四五歲,最后是個沒有束發的少女。她們都站到桌前,相視而笑。劉公早知官府里有很多狐,因此就不理她們。過了一會,少女拿出一條紅紗巾,開玩笑般地扔到劉公的臉上。劉公拾起來扔到窗下,仍不答理她們。四個女子一笑走了。
一天,年紀最大的那個女子來到劉公的房中,對他說:“我妹妹與您有緣分,請不要嫌棄她。”劉公隨便答應了一聲,女子就走了。轉眼工夫,她領著一個丫鬟擁著少女走來,讓少女與劉公并肩坐下,說:“你倆真是一對好伴侶,今夜就成親吧。好好侍候劉郎,我走了。”劉公仔細端詳那少女,艷麗無比,便與她歡好了。又問女子的來歷,少女說:“我不是人,可實際是人。我是前任州官的女兒,因被狐迷惑,受害而死,埋葬在園子里。眾狐用法術救活了我,所以我就飄然像狐。”劉公聽后,就用手摸摸她的后身。女子察覺了,笑著說:“你莫不是以為我有尾巴吧?”轉過身去說:“請摸吧!”從此后,少女就住下不走了,一舉一動都和那個小丫鬟在一起。家中人都以小夫人之禮對待她。丫鬟婆子們來拜,她都給很多賞賜。
一次劉洞九過生日,前來祝壽的人很多,共三十多桌宴席,需雇好多廚師,但事先約定的廚師才來了一兩個。劉公很生氣。女子知道后,對劉公說:“不用愁!廚子既然不夠用,不如連來的兩個也打發走。我雖然本事不大,但辦三十多桌席并不難。”劉公聽后轉憂為喜,忙派人將魚肉蔬菜調料等物品都搬到內院。家里人只聽見里邊刀案炒勺聲叮當響,不絕于耳。門內放一張桌子,端菜仆人將托盤放在上面,轉眼間,菜肴已盛滿。十幾個仆人來去不停,仍取之不盡。最后,仆人來要湯餅,只聽里邊女子說:“主人事先沒要湯餅,急切之間怎能立即拿出來?”接著又說:“不要緊,先借借!”不大工夫,女子就喊仆人來取湯餅。眾人一看,三十多碗湯餅熱氣騰騰地擺在桌上。客人走后,女子對劉公說:“拿出錢來,償還某家的湯餅錢。”劉公忙派人將湯餅錢送去。那家失了湯餅,正在奇怪時,送錢的人到了,這才解開疑團。
一天晚上,劉公在喝酒,一陣想起來要喝家鄉的苦醁酒。女子就說她去取,隨即出門走了。不一會就回來說:“門外有一壇夠你喝幾天的。”劉公出門一看,果然有一壇酒,真是家鄉的“甕頭春”。
過了幾天,劉公的夫人派了兩個仆人來汾州。路上,一個仆人說:“聽說狐夫人賞錢很多,這一回去得了賞錢,可買件皮衣穿。”女子在汾州官署中已知道了這話,便對劉公說:“家中派來的人快到了。可恨這個奴才無禮,我一定要懲治他一下。”到了明天,那兩個仆人剛進城,突然一個頭痛起來。到了州衙,痛得抱頭大叫。眾人要給他服藥,劉公笑著說:“不用治療,到時候自然會好。”大家都猜疑是得罪了小夫人。那仆人暗想:我剛來還沒放下東西,哪里來的罪呀?無處訴說,只好跪下求饒。只聽到簾子里面有人說:“你稱夫人就叫夫人罷了,為什么還加上‘狐’字呢?”仆人這才恍然大悟,再三叩頭謝罪。又聽里面說:“既然想要皮衣,怎么能無禮呢?”接著又說:“你的頭痛好了!”話音剛落,那仆人的頭立刻不痛了,他連忙拜謝要走,忽見從簾內扔出一個包裹來,里面說:“這是件羊羔皮衣,你可拿去。”仆人解開一看,包里是五兩銀子。劉公問起家里的情況,仆人回說家里一切平安,只是某日少了一壇藏酒。計算一下丟失的日期,正是女子取酒的那天晚上。大家都俱怕小夫人的神力,稱她為“圣仙”。劉公還為她畫了一幅肖像。
當時,張道一為汾州的提學使,聽說這些怪事。便以老鄉的名義去拜見劉洞九,并要求見小夫人一面。女子拒而不見。劉公就拿出她的畫像讓張看,張強拿著就走了。張回府后,將畫像掛起來,天天對著祈禱說:“以你的天姿和氣質,跟誰不行?偏要跟一個白發老頭子!我哪一點比劉洞九差,為什么不來見我一面呢?”女子在州府里,忽然對劉公說:“張公對我無禮,得稍給他點懲罰!”一天,張正對像祈禱時,覺著像有人用戒尺打了一下他的前額,頭痛得像要裂開一樣,心中異常恐懼,忙派人將畫像送還。劉公故意詢問原因,來人隱瞞實情不說真話。劉公笑著說:“你主人的額頭沒痛嗎?”來人見瞞不過去,只好說了實話。
沒過多長時間,劉公的女婿亓生來,要見小夫人。女子推辭不見。亓生一再求見,劉公就對女子說:“女婿又不是外人,怎么就一定不見他呢?”女子回答:“女婿來見我,必定得贈送他東西。但他的心愿太高,我估計不能滿足他,所以才不愿見他。”后來,女婿非見不可,才允許等十天以后相見。到了約定的日期。亓生進屋,隔著簾子施了禮,稍問候一下。只見小夫人的相貌隱隱約約,他不敢仔細看,就告退出來;走出數步之后,忍不住回頭看看。只聽女子說:“女婿回頭了。”說完大笑不止,聲音像貓頭鷹叫一樣。亓生聽了,嚇得腿都軟了,搖搖晃晃地像丟了魂似的。出門后,坐了好久,才稍定下心來,說:“剛才聽到笑聲,就如霹靂震耳,竟不覺得身子是自己的了。”不一會,一個丫鬟奉女子的命,贈給亓生二十兩銀子。亓生收下后,對丫鬟說:“圣仙與岳父大人住在一起,難道不知我向來揮霍成性,不習慣花小錢嗎?”女子聽到這話說:“我早知道他是這種人!上次錢袋空了,我與同伴去開封,正好城被水淹沒,倉庫藏的銀子都淹在水中。我們各自打撈了一點點銀子,怎能滿足他貪得無厭的要求呢?況且我就是能多給他些,他福分太薄也擔當不起。”
女子凡事都能預先知道,劉公每碰到疑難問題,總和她商議,都能解決。一天她正與劉公并坐,忽然仰面觀天大驚地說:“大難臨頭了,怎么辦呢!”劉公吃驚地問家人吉兇,女子說:“別人都沒事,只是二公子令人擔憂。此處不久將成為戰場,你應當請求一個差事到遠方去,才能免遭災難。”劉公聽從了她的建議,請求上司準許他押糧餉去云南貴州一帶。此行路途遙遠,別人聽說后,對他表示擔心,唯獨女子表示祝賀。不久,姜瓖叛變,汾州被賊寇占據。劉公的次子從山東來,正趕上這個變故,被殺害。汾州城淪陷后,大大小小的官員全部遇難。唯有劉公,因出差在外得以幸免。平息叛亂后,劉公才回來。后來他被一場大案牽連受到處分,窮得吃不上飯。當權者又多方敲詐勒索,因此劉公就想一死了之。女子勸他說:“不要犯愁,床下還有三千兩銀子,可以用來過日子。”劉公高興地問:“你從哪里愉來的?”女子回答說:“天下無主的東西取之不盡,還用得著偷嗎?”劉公倚仗女子的計謀,才回了原籍,女子也跟著去了。幾年后,女子忽然離去,留下了個紙包,包著幾樣東西。其中有出喪時掛在門上的小幡,約有二寸長,大家都以為是不祥之兆。果然,不久劉洞九就病故了。
注釋
[1]萊蕪:今山東省萊蕪縣。清代屬泰安府。
[2]汾州:明清府名。治所在今山西汾陽縣。
[3]無棄葑菲:意謂不要因舍妹寒賤而舍棄其一德之長。葑菲借指 其妹,本《詩·邶風·谷風》:“采葑采菲,無以下體。”葑,蔓菁。菲,蘿卜。下體,指葑、菲的塊根。采葑菲之葉而不用其塊根,比喻男子重 貌而不重德。
[4]漫應:信口答應。漫,信口,姑且。
[5]鳳侶:鳳凰。喻夫妻。本《左傳·莊公二十二年》:“鳳凰于飛,和 鳴鏘鏘。”
[6]無儔:無雙,無與倫比。
[7]燕好:夫妻和好。常指新婚之好,取《詩·邶風·谷風》:“燕爾新 婚,如兄如弟”之義。
[8]蠱(gǔ古):傳說中的害人之蟲,吞之入腹能使人昏狂失志。這里作 迷惑、毒害解。
[9]窆(biǎn 貶):埋葬。
[10]尻(kāo):脊椎末端之尾骨。
[11]小君:諸侯夫人之稱,也稱“少君”,見《禮記·曲禮》。本句是 說仆人們以夫人之禮對待狐妾。
[12]先期牒拘:事前發文征調。牒,這里指傳票。拘,調集,征調。
[13] 內署:官府內院。指劉的內宅。
[14]湯餅:湯面。
[15]咄嗟何以辦:怎能一聲吩咐就可以齊備呢?咄嗟,使令聲。
[16]無 已:不得已。
[17]蒸騰:熱氣蒸騰。
[18]山東苦:即下文“甕頭春”酒。大約是一種泛微綠色略帶苦味的家釀甜酒。
[19]罌(yīng 英):一種小口大腹的酒壇。
[20]傖(cāng)奴:下賤奴才。傖,鄙賤。
[21]則亦已耳:也就罷了。
[22]張道一:其名又見卷四《胡四相公》篇,稱“道一先生為西川(或 作州)學使”,二篇所言當為一人。
[23]以桑梓誼:以同鄉的身份。《詩·小雅·小弁》:“維桑與梓,必 恭敬止。”桑樹和梓樹,古人常種于宅旁,以供養生送死。后遂以之作為故 鄉的代稱。
[24]鬖鬖(sān sān 三三)之老:謂白發下垂的老人。辛棄疾《行香子·云 道中》:“岸輕烏,白發。”
[25]反卷:歸還畫有狐妾像的畫卷。
[26]烈烈:形容聲音激越。
[27]丈人:岳父。古時稱“舅”或“外舅”。朱翌《猗覺寮雜記》卷下:“《爾雅》:妻之父為外舅,母為外姑。今無此稱,皆曰丈人、丈母。”
[28]汴梁:今河南開封市。明清為開封府,汴梁是它的舊稱。
[29]河伯:傳說中的黃河神。《竹書紀年》等多數古籍認為姓馮,名夷。 又名冰夷、馮遲。顧炎武謂河伯因國居河上而命名為伯,見《日知錄》二五“河伯”。
[30]庫藏(zàng 葬):倉庫所儲之物。
[31]剖:謂分辨明悉。
[32]大劫:大難。劫,由佛教所說“劫災”而來,比喻難以逃脫、不可 避免的災難。
[33]解(jiè 戒)餉云貴間:押送軍用糧餉到云南、貴州一帶。餉,軍 糧,也可泛指軍隊俸給。
[34]吊:哀憐,慰勸。
[35]姜:明末大同總兵官,一六四四年,李自成義軍入云中,以城迎降。 同年六月,復殺義軍首領柯天相等,以城降清。一六四八年,姜又連結義軍 余部抗清,北起大同,南至蒲州,陷山西州縣多所,清廷派多路重兵鎮壓, 至次年八月始被剿平。事詳王士《香祖筆記》四、《清史稿·世祖本紀》。
[36]汾州沒為賊窟:據《世祖本紀》,姜部陷汾州在一六四八年四月。九月收復。
[37]仲子:次子,即上文的“二公子”。
[38]官僚:汾州長吏及其下屬。
[39]公出:因公外出。
[40]罷誤:又叫“詿誤”、“誤”。官吏因他人他事牽連而受貶黜責罰。
[41]饔飧(yōng sūn 雍孫)不給:猶言三餐不繼。古人每日兩餐,早 餐叫饔,晚餐叫飧。不給,供應不上。
[42]窘憂:困窘憂愁。
[43]借謀得脫歸:謂借助于狐女的謀劃得以脫身還鄉。
[44]數事:幾件東西,猶言“數物”。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 人。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父親蒲槃原是一個讀書人,因在科舉上不得志,便棄儒經商,曾積累了一筆可觀的財產。等到蒲松齡成年時,家境早已衰落,生活十分貧困。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 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