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志異伏狐原文及翻譯 聊齋志異伏狐白話文
原文
太史某為狐所魅,病瘠。符禳既窮,乃乞假歸,冀可逃避。太史行而狐從之,大懼,無所為謀。一日止于涿,門外有鈴醫自言能伏狐,太史延之入。投以藥,則房中術也。促令服訖,入與狐交,銳不可當。狐辟易,哀而求罷,不聽,進益勇。狐展轉營脫,苦不得去。移時無聲,視之,現狐形而斃矣。
昔余鄉某生者,素有嫪毒之目,自言生平未得一快意。夜宿孤館四無鄰,忽有奔女扉未啟而已入,心知其狐,亦欣然樂就狎之。衿襦甫解,貫革直入。狐驚痛,啼聲吱然,如鷹脫韝,穿窗而出去。某猶望窗外作狎昵聲,哀喚之,冀其復回,而已寂然矣。此真討狐之猛將也!宜榜門驅狐,可以為業。
翻譯
有個太史,遭了狐祟,生了重病。求神、畫符,辦法都用盡了,仍然不見效。于是就請假回家,想逃避一下。可是太史前頭走,狐就在后面跟著,太史更加害怕,但又無計可施。
一天,他走到涿縣城門外,停下來休息。忽聽有個醫生搖著鈴走來,自己喊著能伏狐。太史命人請他來治狐。這個醫生就給了他藥,實則是房中之術。催著他吃了藥,讓他去與狐性交。太史此時性欲旺盛,狐忍受不了,要逃又逃不走,哀求作罷。太史不聽,反而越發猛烈,狐設法脫身,苦無辦法。過了會兒,聽不到狐的聲音了,一看,已經現原形死了。
早先,我們鄉里某書生,素來被看作是秦之嫪毐,自己說生平沒得到過一次滿足。一天,夜宿孤館,四面沒有鄰舍。忽然來了一個逃女,沒有開門就進屋來了。書生心想一定是個狐女,就欣然同她就寢。上床之后,衣褲未脫,就直接交歡。狐女驚喊疼痛,吱吱亂叫,忽地像老鷹脫鉤一樣從窗子里逃走了。書生還向窗外哀求她再回來,卻早已無影無蹤了。這真是伏狐猛將,應該張榜為業。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杰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后屢受挫折,一直郁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后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