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三色饃-生活
如今,蒸饃、吃饃是居家必做的一項“功課”。但我最忘不了的還是年少時的母親所蒸的黑面饃、黃面饃與白面饃。
我生于20世紀70年代初,記事時土地剛剛承包到戶,糧食產量都很低。而且,父親去世早,家里缺勞力,辛辛苦苦一年到頭,往往還不夠吃。
因為糧食奇缺,平常的日子,一日三餐以玉米、南瓜、紅薯這些粗糧為主,難得吃上一頓精粉白面。只有家里來了貴客,或者逢年過節,母親才舍得拿出精細面粉,搟出一大搟面條,給客人滿滿地盛上一大碗,我們兄妹只能吃有湯水的面條。不到重大節氣,很難吃到白面饃。而且只有到了年關,母親才會一下子蒸出不同品種的饅頭。
“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蒸白饃。”農歷二十八,母親就開始發面,做好蒸饃的各項準備工作。二十九那天,就是一年中蒸饃的日子。
一大早,母親照例要煮上一大鍋紅薯稀飯,主要作為豬的兩天食物。這天的早飯,我們兄妹幾人,只是端端碗,象征性地吃一點,望眼欲穿地等著吃母親做的白饃。
隨后收拾完碗筷,母親就開始準備做蒸饃的內餡,有芝麻紅糖的、有蘿卜肉丁的、有白菜粉條的、紅薯白糖的等好多品種。接著開始揉面,不大一會兒,面團放了滿滿一面板。這時,母親開始包內餡。等做夠了一鍋,就開始上鍋了。
母親做的蒸饃一般有三種顏色:用紅薯面做的黑面饃;用玉米面做的黃面饃,還有用小麥面做的白面饃。黑面饃與黃面饃無論怎么精細加工,都十分粗糙,硬硬的,吃到嘴里有一種澀澀的感覺,難以下咽。只有白面饃筋道好吃,香甜可口。
母親為了讓我們孩子心理上能夠接受,一般在內餡上予以彌補。黑面饃包肉餡,黃面饃包糖餡,白面饃包菜餡。當然,用白面做的也會包上不同的內餡用來招待客人。
二三十分鐘后,家里開始熱氣騰騰,香味撲鼻。這時,我們兄妹幾人就早早等著饅頭開鍋了。
但第一鍋一定是黑饃。因為母親知道,我們嘴饞的時間太長了,為了讓大家先解饞,第一鍋蒸的都是黑饃,雖然不太好吃,但只要能吃上熱乎乎的蒸饃,填飽肚子才是關鍵。于是,兄妹幾人很快大口大口地吃上一兩個,但絕對不會吃得太飽,總會記得留出空間,在第二鍋、第三鍋、第四鍋吃到母親做的不同風味的蒸饃。
隨著生活水平不斷改善,紅薯面饃越來越少,到后來完全絕跡,玉米面饅頭隨后也銷聲匿跡。逢年過節,只有白白的精粉蒸饃。再到后來,白面饃漸漸走入了日常飯桌,什么時間想吃什么時間就蒸。
每年一到年關,母親總要蒸上幾鍋白面蒸饃。母親說,沒有饅頭就沒有年味。于是,面粉越來越精細,內餡越來越豐富,花樣越來越多,但再也吃不到年少時的滋味。
幾年前,母親也不在人世。母親所蒸的三色饃只能出現在睡夢中,隨著美好的記憶伴隨著我,那香甜的味道讓我一想起來就口舌生津,淚眼模糊。我永遠忘不了母親所做的黑面饃、黃面饃和白面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