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吃驚的家庭教育-社會
早就聽說外國人對子女的教育與國內人有很大不同。但是,切身的感受卻來源于一次德國之行。德國人嚴謹的工作作風和認真的工作態度,在世界上是聞名遐邇的。而德國人對子女的教育和對愛的理解卻給我留下了更加深刻的印象。
幾年前的初春時節我去德國探親,住在一位德國醫生家里,有幸與德國家庭有了一次近距離的接觸。這是一個四口之家,夫妻倆40歲左右,都是醫學博士畢業。丈夫是一家醫院的外科醫生,妻子做醫療保健工作。兩個兒子,一個是11歲的托比,一個是9歲的夫洛,都在上小學。一家四口住在一棟三層的別墅里,三百多平方米的院子里種著各種植物。初春綻放的紫色花朵和漸漸泛綠的草坪,使小院充滿了生機。
每日早晨,爸爸媽媽會準時叫托比和夫洛起床。因為每天晚上兩個孩子都會按時上床睡覺,所以早晨不會出現戀床不起的現象。起床后兩個孩子會自己穿好衣服,把被褥整整齊齊疊好。這種習慣看來不是一天兩天養成的。洗漱完畢之后,他們會坐在餐桌前,享用媽媽為他們準備的早餐。餐后他倆和爸爸媽媽禮貌地道別后,背起書包上學去了。兩個孩子每天都要乘坐公共汽車上學,而且中途還要換乘。幾天下來我就產生了不解。夫妻倆每人一輛汽車,論學歷和工作,在德國應該算中上水平。更何況孩子上學在前,他們上班在后。如果在北京的話,家長一定會開車把孩子送到學校后再去上班。帶著疑問我請教了孩子的媽媽。她說,孩子已經長大了,完全有能力自己去上學。如果我們天天送他上學,是不是也要天天接他放學回家呢?長期下去孩子就會產生依賴思想,對他們的成長是十分不利的。她說的確實有道理。后來我發現他們不僅平時這樣,就是周末休息也是如此。每逢周末托比要去上游泳班,夫洛要去學跆拳道,而爸爸媽媽還在房間睡覺的時候,兩個孩子已經吃完早餐,坐著公交車上課去了。誰也沒有提出讓爸爸媽媽開車去送他們。德國人對孩子的教育方法使我對他們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
還有一個就是孩子的吃飯問題。兩個孩子每天基本上是一點多鐘放學,下午沒有課。按照德國人的生活習慣,學生中午基本上不在學校吃午飯,每天中午兩個孩子到家也要兩點多鐘了?;氐郊依锼麄儠蜷_冰箱,取出牛奶,沖一些麥片,再配上面包等主食,自己在餐桌前慢慢地吃著。一個正在長身體的孩子,午餐如此簡單和單調,在國內是不可想象的。而孩子的家長對此確不以為然。盡量讓孩子們自己去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使我對德國人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
另外,就是孩子的學習和業余愛好。德國小學生的學習負擔并不重,雖然有一些作業,但在課堂上就基本上可以完成,偶爾也會在家寫作業?;旧匣丶液笏麄兛梢猿浞种渥约旱臅r間。托比每天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照看他的小寵物——荷蘭豬,給它喂食、加草、添水,并不時地把它抱起來與它玩耍。從他滿臉洋溢出的表情中,就可以看出他內心的快樂和喜悅。而夫洛回家后的主要興趣,就是拿起長笛對著譜子,認真而又悠閑地吹著,并不時叫我過去欣賞他的杰作。有時他還會向我展示他學習跆拳道的成果。在周末,他們還會和爸爸媽媽一起,在院子里為已經露頭的小草澆水,并把冬天殘留在院子角落里的雜物、雜草清理干凈。
兩個孩子的學習和業余愛好顯得輕松而又愉快,家長不會強迫他們去做大人們感興趣的事情,反而更加尊重孩子自己的選擇。從托比和夫洛的學習和生活,可以折射出德國的家庭教育現狀。從小鍛煉孩子獨立思考、獨立做事的能力,或許會使孩子終身受益。
在北京,子女的教育問題,已經是一個非常嚴肅的社會問題了。孩子從上幼兒園起,就已經背上了沉重的學習負擔,自己的生活空間越來越小。而家長對孩子的溺愛、期盼、攀比已經嚴重影響了孩子的正常發育和成長。如何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和人文環境,使孩子健康、幸福、快樂地成長,已經是我們全社會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了。愛有不同的方式,德國人在子女教育方面的一些做法,也許值得我們去思考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