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只猴子的啟示-社會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做過一個實驗:把6只猴子分成3組,每2只分別關在3間房子里,每間房子放了同樣的食物。第一間房子:食物擱在地上;第二間房子:食物懸掛在屋頂;第三間房子:食物從易到難懸掛在不同高度的架子上。數日后發現,第一間房子的猴子一死一傷,第二間房子的兩只猴子全死了,第三間房子兩只猴子全活,且活蹦亂跳。
對于猴子的死因,攝像頭記錄顯示:第一間房的猴子為了爭奪唾手可得的地面食物,常常互相廝咬扭打,結果一只被活活咬死,另一只也是遍體鱗傷。第二間房的猴子,食物懸置在十分險惡的房頂,猴子雖作再三努力,終因食物太高太險,夠不著食物而斷糧餓死。第三間房的兩只猴子,先把底層的食物吃光了,再向高一層的架子繼續取食,為了吃到最高層的食物,一只猴子托起另一只猴子,跳躍著撲食,互相輪流墊底,它們每天都能夠獲得足夠的食物。
因此,加利福尼亞大學的學者得出這樣的結論:猴子的生存與取食的難度有關。食物太容易得到,可能產生哄搶,互相殘殺;太難獲得,超出取食能力,則等于沒有食物;只有循序漸進,從易到難的取食方式可以滿足取食的長遠需求,又可以提升取食的智慧和能力。
由此可見,一個公司的老總所分配給員工的崗位工作難度過低,人人都能干,就可能“搶飯碗”,也鍛煉不了員工的工作能力,爭搶的內耗、內傷過重,還會造成一些不應該發生的矛盾、失和,就像第一間房的兩只猴,食物放在地上,結果一死一傷。如果崗位工作的難度太大,人人望而生畏,即便員工勉強接任工作,也無法如期完成,結果還是一無所獲。而且高難度、超負荷的工作,往往會打擊員工的積極性與熱情,這有點像第二間房的兩只猴,結果都斷食而亡。崗位工作若能根據員工的能力和水平去因才定崗,制訂出循序漸進的合乎實際的崗位工作,不僅可以保證工作的順利完成,還可以一步步錘煉員工的工作能力,挖掘出他們巨大的潛能。這就如第三間房的猴子,不僅全活,還活蹦亂跳,呈現出生命的奇觀。
企業公司如何實現人力資源的最佳組合,一直是人力資源管理者十分關注的問題。加利福尼亞大學6只猴子的實驗,啟示是深刻的。因此,如何對人力資源作合理的工作配額,找到一個適當的取值范圍很重要。不能只看企業指標和宏圖,忘記了員工的實際能力和水平。要結合員工具體能力來因才定崗,循序漸進地提升工作難度,這樣才能讓員工量力而行地作出最大的奉獻,實現公司利潤的最大化?!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