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需要理由嗎-生活
僅僅幾年間,跑步就蔚為風潮,幾乎改變了北上廣的城市景觀。相約奧林匹克森林公園跑步成了北京市民的時髦選擇。
是的,“宅”已經out了。僅在2023年中國就舉辦了39場馬拉松賽事,共有75萬人次參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身體力行追求健康和活力。這的確有必要。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提供的數據,中國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比例從2002年的25%上升到2010年的38。5%。今年中國的GDP未必能超過美國,但胖子的規模卻可能超過了。
人人天生都會跑步,如果你還沒有開始,下面就是你想知道的跑步的理由。
跑步讓你更聰明
生命在于運動。如果說世界上有一樣東西勉強接近萬能靈藥,可以幫助人們抵御各類疾病,那恐怕就是“運動”了。有研究表明,整體上講,跑步者的壽命比從不跑步的人要長3年左右。
這種模糊的、長遠的健康收益,吸引力未必大,因為你一生花在跑步上的時間,可能也不止3年。有沒有更立竿見影的好處呢?答案是肯定的。一項新的腦成像研究發現,只需10分鐘輕度的運動就可以激活你的大腦,讓你反應更快更聰明。最近,日本的運動學家招募了一組25名健康的年輕人參與實驗,實驗共分兩輪:第一輪,實驗對象需要騎行固定式自行車10分鐘,而在第二輪他們只是休息。
志愿者在運動或休息實驗前后各接受著名的“斯特魯色詞測驗”(Stroop)。研究員向志愿者展示描述顏色的詞語,但是這些詞顯示在屏幕上的時候本身也是有顏色的,志愿者需要說出字的顏色,而不是字本身。這是一項困難的實驗:當字的顏色和字面意思不同的時候,比如紅,藍,綠,你的大腦會受到干擾,需要多花些時間來處理這種不匹配。研究員發現在運動實驗中,志愿者在運動后的反應速度和大腦活躍度有明顯提升。對比之下,同樣的實驗對象在休息實驗中并沒有表現出這種提高。已有發現,運動會讓大腦釋放更多的乙酰膽堿、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這些都是參與激發大腦的神經遞質。當然,你可以說這只是心跳加快帶來的效果之一,不能長久保持。同樣的,不是跑的越多就會變得越聰明。那么,為什么還有人樂此不疲地跑個不停呢?
跑步讓你更快樂
在跑步愛好者中流傳著一種說法:跑步是會讓人上癮的。雖然無從證實,但從側面說明了跑步會給人帶來某種快感。
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科學家發現運動能讓大腦細胞合成一種神奇的物質,科學家將之稱為“內啡肽”(Endorphin)。它是腦下垂體分泌的類嗎啡生物化學合成物激素,這種物質能讓人感到舒暢和愉悅,因此又被稱為“快感荷爾蒙”。長時間、連續性、中量至重量級的運動以及深呼吸是分泌內啡肽的條件,而跑步恰好都可以滿足,但還有一種常見的“成癮”也與內啡肽有關——嗜辣。辣味會在舌頭上制造痛苦的感覺,為了平衡這種痛苦,人體會分泌內啡肽因此產生了類似于“爽”的感覺,這就是人會愛吃辣的原因。最近,科學家又發現了另一種給人愉快感覺的物質,這就是內源性大麻素(EndogenousCannabinoids)。顧名思義,這種腦部化學物質與大麻類似,可以使人產生愉悅感。更神奇的是,這種物質的產生機制并不為人類獨有。
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里奇倫征集了一組奇特的實驗對象:10個人、8只狗和8只雪貂。他讓這些人和動物每天在跑步機上走路和跑步各30分鐘,并在運動前后抽血化驗內源性大麻素的水平。結果表明,行走30分鐘后,被試者和動物的大麻素水平沒有升高,而跑步后人類血液內大麻素由2。4(單位:皮摩爾/毫升,下同)上升至6。1,狗由2。4上升至8。0,雪貂只由3。0上升至3。9。
里奇倫認為,三者明顯的不同說明,像人和狗這樣,靠奔跑帶來演化優勢的動物,演化出了一套鼓勵心血管活動的系統,即奔跑會帶來快感、快感鼓勵其繼續奔跑。而對已然十分善跑的雪貂來說,長時間奔跑只會帶來高消耗、易受傷的后果。
從演化的角度來看,這種“由跑步帶來的快感”是有道理的。人類祖先通過跑步保持強健體魄,躲避捕食者和其他致命敵人。事實上,人是最善于長途奔跑的哺乳動物之一。鮮為人知的超級馬拉松全長246公里,賽程限定為36小時,其中的佼佼者能在24小時內跑完全程,持續奔跑能力超過任何馬匹。
在我看來,跑步更大的收益在心理層面,每次跑步,你都打贏一個“戰勝自我”的小型戰役:再堅持10秒!再跑100米!在這種專注中,不會有別的想法,什么憂傷痛苦統統一邊去!當你最終停下來,就是享受快感的時刻——在半小時之內,汗水不停涌出,內啡肽讓人飄飄欲仙,每喝一口水都無比甘甜。
還等什么呢?少年啊,向著夕陽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