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童:我從來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人物
我從來不敢夸耀童年的幸福,事實上我的童年有點孤獨,有點心事重重。我父母除了擁有四個孩子之外基本上一無所有。父親在市里的一個機關上班,每天騎著一輛破舊的自行車來去匆匆;母親在附近的水泥廠當工人,她年輕時曾經美麗的臉到了中年以后經常是浮腫著的,因為疲累過度,也因為身患多種疾病。多少年來,父母親靠80多元收入支撐一個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樣的生活多么艱辛。
在漫長的童年時光里,我不記得童話、糖果、游戲和來自大人的過分的溺愛,我記得的是清苦:記得一盞15瓦的燈泡暗淡地照耀著我們的家,潮濕的未鋪水泥的磚地,簡陋的散發著霉味的家具;記得四個孩子圍坐在方桌前吃一鍋白菜肉絲湯,兩個姐姐把肉絲讓給兩個弟弟吃,但因為肉絲本來就很少,挑幾筷子就沒有了。母親有一次去買鹽時掉了5元錢,整整一天她都在尋找那5元錢的下落。當她徹底絕望時我聽見了她傷心的哭聲。我對母親說:“別哭了,等我長大了掙100塊錢給你。”說這話的時候我只有七八歲,我顯得早熟而機敏。
那時候,我最喜歡的事情是過年,過年可以放鞭炮、拿壓歲錢、穿新衣服,可以吃花生、核桃、魚、肉、雞和許多平日吃不到的食物。我的父母和街上所有的居民一樣,喜歡在春節前后讓他們的孩子幸福和快樂幾天。
當街上的鞭炮屑、糖紙和瓜子殼被最后打掃一空時,我們一年一度的快樂也隨之飄散。上學、放學、做作業,因為早熟或者不合群的性格,我很少參與打玻璃彈子、拍煙殼這類游戲。父母在家里高一聲低一聲地吵架,姐姐躲在門后啜泣,我則站在屋檐下望著長長的街道和匆匆而過的行人。我從小生長的這條街道后來常常出現在我的小說作品中,當然已被虛構成“香椿樹街”了。街上的人和事常常被收錄在我的筆下,只是因為童年的記憶非常遙遠又非常清晰,從頭拾起令我有一種別夢依稀的感覺。
1989年國慶節前夕,母親被檢查出患了癌癥。母親辛勞了一輩子,生活目標就是為兒女排憂解難。當知道了癌癥結果時,我們一家人都陷入了絕望的境地。母親動手術后的某天,我在去醫院的路上順便拐進郵局,買了一本剛出版的《收獲》雜志,上面登載了后來給我帶來好運的《妻妾成群》。當我在文學路上“飛黃騰達”的時候,母親的生命卻一天天黯淡下去——我無法確定這種因果關系,我害怕這種因果關系。
我記得,母親從手術室出來之前,醫生已經宣布母親的病不可治愈了。我記得我當時想掐住醫生的喉嚨,不讓他說出那句話,但最終我什么也不做,什么也做不了。
1990年,炎夏之際,我抱著牙牙學語的女兒站在母親的病榻前,女兒已經會叫奶奶,母親回報以寧靜而幸福的微笑。我心如刀絞,深感輪回世界的變幻無常,我有了可愛的女兒,慈愛的母親卻在彌留之際。7月母親去世,她才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