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成為普通勞動者的四大困難-職場故事
教育部高校學生司有關負責人近日表示,大眾化時代的大學生不能再自詡為社會的精英,要懷著一個普通勞動者的心態(tài)和定位去參與就業(yè)選擇和就業(yè)競爭。
在今天,自詡為社會精英的大學生,也許只有少數(shù)“自戀者”——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處處可聞“天之驕子”的口號,今天,面對校友賣豬肉、賣冰糖葫蘆的故事,聽聞大學生起薪1000元不及民工兄弟的“傳說”,目睹每年100萬大學畢業(yè)生找不到工作的殘酷事實,大學生想自詡為社會精英也難。
也許確實有少數(shù)大學生對未來的期望值過高,把就業(yè)的目光鎖定在大城市、少數(shù)行業(yè)少數(shù)崗位,以致于他們“有業(yè)不就”、不去艱苦的基層、不干“普通的”活,但造成大學生就業(yè)困難局面的,更多不是大學生的原因,而是教育的原因、社會的原因。大學生,想成為普通勞動者也難。
想成為普通勞動者,家庭的教育投入不允許。子女的教育花費,是許多家庭的頭號開支,為供一位大學生,全家致貧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家庭如此供養(yǎng)一位大學生,我們能要求家庭不要對子女找一份好工作回報家庭抱任何希望嗎?——正是為了這份希望,我們有的大學生才因未來的茫然心生無限的壓力:1000元一個月,養(yǎng)活自己都困難,怎樣為家庭還債?如果沒有這一希望,可以想象,農(nóng)村有多少家庭會放棄送孩子上大學。當然,根據(jù)家庭情況選擇教育投資,尤其是高等教育投資,被有關學者認為是家庭和學生理性的表現(xiàn),上大學并非唯一的成才之路。但是,我們的教育模式和社會用人觀念,并沒有給大學之外的人才留下多大空間。
想成為普通勞動者,教育的精英模式不允許。我國的高等教育大眾化,是在短短4年時間中完成的——如此短的時間中,高校還來不及作出應對策略,基礎教育也根本沒有任何轉(zhuǎn)變。事實上,由于我國的高等教育擴招任務大多由過去承擔精英教育的學校完成,因此,對大學生的教育,一直沿用精英模式,人才培養(yǎng)的目標,大多瞄準“精英崗位”。而眾多大學對辦學層次由專科升為本科、校名由學院改為大學,人才層次獲批碩士點、博士點的追逐,反映大學根本就沒有甘心培養(yǎng)“普通勞動者”的念頭。我們的基礎教育,從幼兒園開始,就灌輸“贏在起點”的理念,把家庭和學生“劫持”到好幼兒園、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好大學、好工作的教育模式中,為成為社會精英,付出大量的心血和金錢。在這樣的教育中耳濡目染多年的家庭和學生,怎會理政府在高考關頭和就業(yè)關頭“做回普通人”的呼吁呢?
想成為普通勞動者,社會的傳統(tǒng)道德不允許。這幾年的社會輿論,對北大畢業(yè)生賣肉、賣糖葫蘆,復旦大學畢業(yè)生賣雞蛋,給予高度關注。賣肉的、賣糖葫蘆的北大學子,經(jīng)過媒體報道,終于不再做“普通勞動者”,而走進政府、走進企業(yè),做起了公務員、小白領。我們的社會似乎還不能“容忍”大學生干“普通人干的活”。
想成為普通勞動者,社會保障的厚薄不均也不允許。與勞動有尊卑貴賤相同,我們的社會保障體系并不完善,地區(qū)之間、城鄉(xiāng)之間、不同性質(zhì)的組織之間,享受的社會保障很不均衡——勞動者越是“普通”,享受的社會保障越是“低廉”。任何一個就業(yè)者,不得不考慮這些與民生緊密相聯(lián)的就業(yè)要素,不想成為難有保障的“普通”一員。
因此,降低家庭的教育投入,改變精英教育模式,重塑社會勞動價值觀念,改革社會保障體系,是比呼吁大學生“心懷普通勞動者的心態(tài)和定位”更迫切、更有意義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