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有40%把握-勵志故事
著名天文學家、中科院院士葉叔華有一句名言:“辦一件事,只有40%的把握,停在那不動,就會慢慢變成零;如果積極爭取,可以變成60%、70%,最后做成。”這也是她奮斗的足跡。1994年8月,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經申報提名,獲國際組織批準后,被正式命名為“葉叔華星”。在中國和國際天文學界,以個人名字為新發現的行星命名的,為數不多,女性更少。
1950年,當葉叔華滿懷建設祖國的熱情,從香港到南京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求職時,工作人員的回答讓她吃了“閉門羹”:“天文臺只招一個男的。”她當即給時任臺長、天文學家張鈺哲寫了一封長信,列舉了五大“不應該不用自己”的理由。這封信打動了臺長,她由此到紫金山天文臺徐家匯觀象臺工作。作為女性,葉叔華不僅涉足了以男性為主體的天文研究領域,而且成為中國天文史上唯一一位女天文臺長。1978年,隨著改革開放,葉叔華這位在國際天文學界早有名氣的女學者才有機會走出國門,第一次帶團到法國進行業務訪問。
1958年起,徐家匯觀象臺著手籌建世界時綜合系統,葉叔華勇挑重擔,經過大量嚴謹試驗分析,找到了一套適合我國觀測臺站相對較少、觀測儀器不夠穩定等特點的數據計算處理方法。此后,全國各地天文臺陸續加入這項工作,有了處理數據的新方法,加之觀測儀器不斷增多,我國世界時綜合系統越來越完善。1964年起,我國世界時測量精度便躍居世界第二,此后一直保持國際領先。1993年初,中科院數理學部和中國天文學會聯合組織征集“中國天文學九十年代大型科學項目”提案,她提出建設“65米全波段射電望遠鏡”建議,卻沒能入選。
雖然這一設想沒能入選,但這一想法卻一直縈繞在她心頭。2008年1月,葉叔華提出建設65米射電望遠鏡的必要,爭取到立項支持。如今,這臺被命名為“天馬”的65米射電望遠鏡,在我國探月和探火星等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還讓我國天文學家擁有了更大的國際話語權。葉叔華所從事的研究,沒有一項有100%把握,甚至連50%把握都沒有,但葉叔華善于把握時機,也敢于負責,硬是把一個個只有40%把握的事情做成,做到了世界領先的位置。
葉叔華院士的“40%說”,對每一位有遠大理想、遠大抱負、遠大志向、創造潛能的人來說,都是一個干事、成事的機會和舞臺。一個人有多努力,有多刻苦,有多執著,就有多大的舞臺,就有多大幾率在這個舞臺上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就有多大幾率演好自己的角色、勝任自己的角色。葉叔華院士用自己奮斗的70多年證明了這一點,也讓我們每個人對“40%”都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