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秀場爭頭排-成長
A剛跳槽到某國際大刊的一個重要職位,還不到一個月,就碰上紐約一位頂尖設計師來北京辦秀。老板把自己的請?zhí)o了她,讓她借此機會熟悉圈內人,特別是大品牌的公關。
她到了現(xiàn)場,卻發(fā)現(xiàn)自己被安排在最后一排,和各種打雜人員擠在一起。她立刻明白了,勢利的公關看雜志大老板沒來,以為是隨便派了個編輯來,就臨時換了座位。她本該坐第一排的。
A轉身就走。第二天,老板問起來,她輕描淡寫地說:“讓我坐最后一排,把我們雜志當什么了?”一會兒,她就接到品牌公關總監(jiān)的道歉電話。
看秀是不是坐在第一排,在某些時候比生死更重要。頭排就是頭牌,如果坐到第二排,相當于沒有出場。披上華麗戰(zhàn)衣、沖進名利場里的潮流戰(zhàn)士們斗紅了眼,五個二三線明星擠在頭排四個座位上的尷尬事也不是沒發(fā)生過。
時裝秀最早出現(xiàn)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最早辦秀的是巴黎設計師保羅·波烈。那時的秀不對外,只邀請重要的客戶、媒體社交版的記者參加。大家坐在一起,喝著香檳,近距離看模特展示新裝,很閑適。20世紀中期,時裝秀成為公開的展示活動,但仍限定在業(yè)內。上世紀90年代初,“超模”群體出現(xiàn)。一些大品牌挖空心思標新立異,主流媒體才開始關注時裝周的娛樂性和潛在的商業(yè)價值。坐在第一排就能被攝入鏡頭。于是,頭排座位便成為稀缺資源,四大時裝周上的頭排座位尤為神圣。
每年按照時間順序,在紐約、倫敦、米蘭、巴黎舉辦兩次時裝周。時裝周第一排坐的人,除了圣經級別雜志的時裝編輯、頂尖商店的買手、每年買數(shù)百萬美元衣服的客戶,還有歐洲王室成員、貴族、明星,現(xiàn)在又多了網紅、街拍達人、意見領袖。怎么安排這個陣容,意味深長。
你能坐在第幾排,取決于你能為品牌做什么,也就是你的價值。但你的價值往往由你身后的平臺決定,和你本人的素質無關。這個衡量標準適用于秀場里的所有人。一般來說,品牌給一家雜志的頭排座位數(shù)量是一定的,時裝編輯們輪流去坐第一排,機會均攤。
這時和設計師、品牌講交情?就算是設計師私交最好的朋友,最多也只能安排在第二排。風光如卡琳·洛菲德,離任法國版Vogue(被譽為“世界時尚圣經”)主編一職后,在秀場上也鮮能見到她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