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疙瘩湯-情感
昨晚大廚感冒了,中午可憐巴巴地說想吃口熱湯熱水。
外面天寒地凍,大地凝結著白霜,家里只有一棵白菜,一個雞蛋,一塊五花肉,一些白面。
我突然想起了小時候媽媽總是做的疙瘩湯。煮一鍋水,將白菜撕碎了丟進去煮,同時點燃另外一口鍋,將五花肉爆炒一下,放料酒和醬油。把那點白面放在大碗里,一邊加水一邊攪拌,呼呼嗒嗒地攪和進滾開的鍋里,最后放進炒好的五花肉,打進蛋花,放鹽巴和白胡椒。
我沒有給媽媽打電話,就是努力地回憶媽媽是怎么做的。
我一定目睹過許多次,否則這些環節不會這么清晰地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媽媽通常還會放西紅柿,對了,海蠣子疙瘩湯是最好吃的,不如下次試試海鮮酸辣疙瘩湯吧……
這么一邊想,一邊做,感覺心里非常溫暖。
食物就是這樣,將一些非常重要的東西傳承給了我。而親手烹煮的過程,就是將這些回憶,這些流程,這些溫度,一再確認。
大廚捧著熱氣騰騰的疙瘩湯,吃得不亦樂乎,露出心滿意足的表情。
那些重要的東西,在笑容里,又被累積,疊加,變得更加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