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胡適之:做一個好人有多難-成長
胡適愛才、惜才、獎掖后進,與他們成為朋友。20世紀50年代初,張愛玲寓居香港,寄小說《秧歌》給胡適,他看得極為仔細,贊賞備至,嗣后將通篇圈點且題寫了扉頁的原本寄還張愛玲,使她“看了實在震動,感激得說不出話來”。
胡適提攜后進不遺余力,最難得的是他從不在意對方的政治立場,只留意他們的學問。如季羨林、沈從文、毛子水、鄧廣銘、吳晗……許多才俊經胡適的提攜和培植成為國家棟梁。
“我的朋友胡適之”絕非浪得虛名。1959年,一位賣芝麻烤餅的老人袁瓞弄不懂美國的議會民主制與英國的君主立憲制的不同,更拿不準二者孰優孰劣,他鼓足勇氣,寫信向胡適求教。胡適用公開信作答,極之歡欣。信中有這樣一節文字:“我還可以說,我們這個國家里,有一個賣餅的,每天在街上叫賣芝麻餅,風雨無阻,但他還忙里偷閑,關心國家的大計,盼望國家能走上長治久安之道——單這一件事,已夠使我高興了。”胡適與一位賣餅的小商販尚且平等交流,其他就可想而知了。
唐德剛說:“胡適的真正過人之處,是他對上對下都不阿諛……他可以毫不客氣地指導人家如何做學問,他有時也疾言厲色地教訓人家如何處世為人。但他從無‘程門立雪’那一派的臭道學氣味,被他大教訓一頓,有時受教者還往往覺得滿室生春,心曠神怡!”
胡適一生,不管做一個好人有多難,他都努力去做了。
胡適死后,清點遺物,好襯衫只有一件,好襪子只有一雙,其他的襯衫和襪子皆曾補過,身無長物,一寒至此,真正不可思議。
【素材分析】不管做一個好人有多難,都會努力去做,總會看到清濁分明的一天。胡適先生平易近人,不存黨派之成見地提攜后進,幫助年輕人成長,平等待人,不巴結富貴,更不鄙視貧窮,只要盡力就好。像這樣一個可愛的好人,難道不值得我們尊敬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