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開始的地方-成長
僅僅遲到了6分鐘就被宣判敗訴,這是1858年發生在英國多塞特郡法院的案例。
原本安排的開庭時間是上午10時,可惜過了6分鐘一名當事人還沒有出現。法官隨即以沒有按時到庭為由,宣布這名當事人敗訴。
兩分鐘后,那位敗訴者趕到了,并向法官申訴:按照他家鄉坎伯蘭卡萊爾鎮車站時鐘所指示的時間,他是準時到達的。
這起訴訟案不得不重新審理,而類似的矛盾也時有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美國鐵路網已遍及全國,但由于各地采用的時間標準不同,整個鐵路運行陷入混亂之中。
為了改變這種狀況,美國女子學院院長查爾斯·多德教授于1870年提出,按經度線將全國劃分為若干時區,每個時區自東向西依次相差1小時。他還建議把英國格林尼治天文臺作為地理經度和時區的起點。
“距離倫敦8公里的泰晤士河畔,有座聞名世界的小山峰——格林尼治。從海上經過泰晤士河河口進入倫敦的船只,必須從這里經過。”在著作《時間的由來》中,史密斯這樣描述格林尼治。
在此之前,世界各地的時間并不統一,甚至有些地區仍然根據自然界的變化來計算時間。比如生活在北極地區的因紐特人,是根據海豹和企鵝等動物的活動時間來判斷季節。在漫長的冬季,他們不問過去了多少天,而是問“睡了多久”。在那里,沒有白天與夜晚之分。
隨著城市的興旺發達,很多地區的公共場所建起了巨大的塔鐘,方便每個人都能時刻把握自己的時間。塔鐘的建筑耗資巨大,成為城市財富的象征和市民的驕傲。有權勢的王公貴族也經常把鐘表當做禮物送給別人,可見人們將時間看得如此寶貴。
1884年,世界經度會議在華盛頓舉行。經討論,國際天文學家代表最后決定,以經過格林尼治的經線為本初子午線,作為計算地理經度的起點,也是世界標準時區的起點,向東為東經,向西為西經,將全球按經線等分24個時區。這一年的10月13日,格林尼治時間被正式采用為國際標準時間,現代的標準時間正式被確立。
格林尼治一棟三層小樓的樓頂至今還保留著一個紅色球體。每天格林尼治時間13時球會準時落下。當年泰晤士河上的航海者就是靠這個來對表的。
20世紀90年代,世界各國對21世紀到底應該從2000年開始還是從2001年開始展開一場爭論。最后,還是德高望重的格林尼治天文臺出面,宣布21世紀應始于2001年,才算平息了這場風波。
世界各國相繼采用以格林尼治為時區起點的計時標準。但也有國家遲遲不愿承認,比如前蘇聯,直至1924年才以格林尼治時間作為計時標準。
也正是這一年,格林尼治天文臺第一次通過英國廣播公司向太空播發時間信號,使世界無線電聽眾可以根據這種時間信號校正自己的鐘表。
從此以后,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便開始在鬧鐘設定的固定時刻起床。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由于天文儀器的發展,格林尼治天文臺已經容納不下大量的現代化儀器,再加上倫敦的空氣污染也影響對天象氣候的觀測,天文臺遷到了東南沿海的蘇薩克斯郡,舊址改為英國天文博物館。
時至今日,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依然保留著一條混凝土嵌著銅條的“格林尼治子午線”,繼續用作零度經線。人們依舊習慣稱這里是“時間開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