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佩綸的保護人-熱讀
1885年2月,總理衙門大臣張佩綸因馬江戰敗被革職流放,在張家口過著十分艱難的生活。好在京中好友時常寄贈銀兩,尤其是李鴻章,多次贈銀不菲。
張佩綸為什么能得到李鴻章的頻頻資助呢?個中緣由,頗耐人尋味。
李鴻章與張佩綸本有“世誼”,張佩綸的父親張印塘曾任安徽寧池太廣兵備道,太平軍攻打安慶,張印塘因守衛廬州要隘集賢關有功,升任安徽按察使。這時,李鴻章正在安徽參加鎮壓太平天國的團練,與張印塘屬“患難之交”,且張印塘守衛的廬州就是李鴻章的家鄉,二人交情更深。張印塘在任上病逝時張佩綸才6歲,李鴻章這時即資助張家。
張佩綸13歲通文史,23歲中進士,后成為“清流黨”的重要人物。1879年,張佩綸相繼喪母喪妻,經濟困頓,情緒低落,李鴻章贈白銀千兩作為營葬費用和守孝之需,并想請他入自己私人幕府。1880年,總理衙門同日本駐華公使談判琉球問題,清廷旋命李鴻章統籌全局,張佩綸連續寫信建議把延緩談判琉球案,作為發展海軍的政治策略,這一謀劃果然厲害,后來李鴻章上《妥籌球案折》,成功地將爭論焦點轉移到發展海軍的話題上,李鴻章更加欣賞張佩綸的才華。
也就是說,李鴻章對張佩綸一方面“念舊”,一方面欣賞其才華,時有關切。這次張佩綸落難,李鴻章不僅不吝錢財助其渡過難關,還多次去函表示慰問,他以長者的身份勸道“公是有心人,惟矜氣過重,視事太易,致此蹉跌”,但又鼓勵、贊揚說國內像他這樣“敏果有志略者,戛戛難之”。
就這樣,張佩綸平安度過了三年戍期。1888年5月,張佩綸戍期已滿,按例要交“臺費”“部費”三年共計2000兩,這筆巨資又是李鴻章一力承擔,張佩綸才得以釋歸。
張佩綸仕途坎坷潦倒與他“善辯論好搏擊”彈劾得罪太多人不無關系,李鴻章一直暗中“保護”他,在戍滿后,張佩綸成為北洋總督府中主管文書的幕僚。更可貴的是,李鴻章對張佩綸的成長還寄予厚望,他在給友人的信中稱贊張佩綸“患難之余,更進沉穩。年滿四十,來日正長,澠池之奮,奮發有日。”李鴻章還將才貌雙全的女兒李菊藕嫁與張佩綸,夫妻恩愛,生子張志沂。(張志沂于1916年娶遜清長江水師提督黃翼升的孫女黃素瓊,二人在1920年秋生下一個女兒,即是后來大名鼎鼎的作家張愛玲。)
張佩綸婚后一直住在天津總督衙門內,著意回避政治,但當甲午戰爭這么大的事件發生,李鴻章首當其沖時,張佩綸亦不能不屢提建議,一些建議與其他幕僚不合,得罪了一些人,張佩綸被朝廷逐出天津,勒令回原籍。盡管張佩綸對政壇已深感失望,李鴻章仍抓住一切機會幫助他。1900年秋,慈禧急盼李鴻章北上與列強“議和”,在李鴻章的推薦下,慈禧又下旨重新起用張佩綸,但張佩綸于仕途已意興闌珊。
李鴻章一生官運亨通,他善于識人、交人、用人,許多人都愿意為他做事,他的“法寶”就在于一個“助”字。“幫助他人成功”,這就是李鴻章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人生在世,提升自我的最佳方法就是幫助他人出人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