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情商比高智商更重要-成長
塑造自立自強的性格
雙手插進口袋,你永遠爬不上成功的梯子。
李軍和王哲是1983年畢業的大學同學,同時被分配到國家某研究院。
15年后,王哲當了研究院院長,李軍還在科研室。
老同學聚會時,懷才不遇的李軍大發牢騷:“這些年來,王哲就知道拍馬屁,走上層關系,搞人際關系,他什么專業能力也沒有,要是在國外,像他這種人能有市場嗎?除了搞人際關系,他還能干什么?研究院的風氣就是這么不正!這些領導,沒有一個我能夠看上眼的,他們都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嫉賢妒能之輩,越是無能的越被提拔,越有才華越受壓抑。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全得我解決,院里誰不知我的能力?”
不久,李軍與一個異性的關系,引起兩個家庭的破裂。在研究院,流言四起,李軍一氣之下,告假出去,與人承包項目。沒過多久,他與合作者關系破裂,不得不重回研究院。
18年過去了,大才子李軍除了在項目中能夠臨時負責、才華暫時得以發揮外,始終得不到重用,載他駛向成功的“夢之舟”,長年擱淺在岸邊。
今天,李軍像祥林嫂一樣,提起單位那些“蠢才”,就會喋喋不休,說個不停。但是,他還要無可奈何地面對他們。
像李軍這樣的人,有著相當高的智商,在業務上是精英,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卻像一個渴望被寵愛的幼兒。他們有著強大的權力驅動力,但離成功和權力卻越來越遠;他們格外敏感、情緒變化多端,但缺乏控制和調節自己情緒的能力,總是讓情緒駕馭自己;他們自恃才高,驕傲自大,公然藐視和看低別人;他們有才華,卻不能發揮出來,膨脹的和脆弱的“自我”,讓自己隨時處于戰斗狀態,難以與人合作,無法客觀地看待正常的為人之道;他們的心理缺乏承受力,遇到壓力就崩潰,或者不負責任地發泄,給自己樹立起“幼兒情商”的形象;他們缺乏客觀地看問題的方法,把一切責任推到社會制度上和別人身上,都不反省自己。
難道在西方的自由世界,就能讓這種有“幼兒情商”的才子自由飛翔,找到一條成功大道嗎?
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人的成功,只有15%是建立在技術上,其余的依賴于人文工程。”
西西里婭博士畢業于世界名校倫敦商學院,曾在巴林銀行擔任風險管理全球總管,她的成功與專業技術關系很小。她的頂頭上司說:“她很理智,有著極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她知道如何處理與各部門的人際關系。每當沖突出現,她能客觀地看待問題,把個人的情緒拋在事外。她積極樂觀的態度,使我相信,交給她的任務,我都可以放心地等待圓滿的結果。”
部下說:“不敢恭維她的業務水平,但她有著新聞記者特有的觀察能力,她知道什么時候我的情緒會表現在工作上,她有同情心和理解力,我遇到什么事情,可以與她溝通。她能看到每個人的優點,并且能讓別人知道他們的優點。她是一個極好的聽眾,能夠協調與各部門的關系,在關鍵的時候,合理地運用它。”
這個身高只有1。50米的小個子女人,在一群身高至少1。80米的男人堆里,卻有著極高的威望。如今,她的部下在別的銀行擔任著負責人,依然把她的高情商作為學習的第一條經驗。
像西西里婭這樣的人,就是依靠高度的情商,走向成功的。在西方,通過對成功者的研究發現,高情商遠比高智商更為重要。西方的心理學家,把能與人合作,開誠布公地多渠道溝通,能認真傾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作為高情商的表現,稱為工作中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