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教子-成長
蔣經國出生后,蔣介石并沒有初為人父的欣喜。直到大約蔣經國10歲時,蔣介石有了改變,對這個兒子開始關心起來。
1920年初,蔣介石回到奉化,親訪他的老師顧清廉,央托他協助教導蔣經國。顧清廉受托前往溪口,花時間了解蔣經國的潛質,替他訂下研修課表,也可能一度親自為蔣經國授課。蔣介石在同年2月9日給蔣經國的第一封信中提到顧老師向他報告“天資雖不甚高,然頗好誦讀”,蔣介石自稱,“聞之略慰”。他又安排奉化縣另一位儒師王歐聲,教蔣經國誦讀古籍和四書。
雖然延聘碩儒教課,蔣介石還是覺得蔣經國應該出來多見世面,蔣介石又把他送到自己曾經念過書的奉化縣鳳麓學堂上學。蔣介石在1920年2月、3月,分別在日記中記下,他親自批閱蔣經國的“功課表”。4月間,蔣介石寫信訓示兒子:“當聽祖母及汝母之命,說話走路皆要穩重。”第二封信又指示:“不可輕佻,須要著重”。11月間,蔣介石曾經回到溪口,與毛福梅討論到蔣經國的教育,他在日記中記下,毛福梅的觀念對兒子有害無益。毛福梅曾經未取得丈夫同意,就把蔣經國帶回溪口老家。蔣介石大為不快,以致決心翌年把兒子送到上海念書。
蔣介石后來有一段時間住在溪口家中,每天都抽出時間和蔣經國相處。
12歲的蔣經國,進入上海萬竹小學四年級念書,曾經有一段時間與陳潔如一起住。蔣介石大部分時間不在上海,陳潔如和蔣經國建立起不錯的關系。他稱呼這位只有16歲的繼母為“上海姆媽”。
蔣介石要求兒子每星期天要寫一封“兩三百字”的信給他,報告課業進修心得,兒子疏于寫信,必遭斥責。然而,他自己經常沒空寫信,就指示兒子要讀些什么書。他繼續強調四書的重要性,尤其要求兒子要細讀《孟子》《論語》《曾文正公家書》和王陽明文集。孫逸仙的《三民主義》也列在書單之上。蔣介石有時候也把自己批注、讀過的書寄給兒子。他建議兒子這些古書要“讀百遍以上”。
蔣介石也相當注意蔣經國的書法,曾規勸兒子:“你的書法尚無進步,每隔一天至少應該臨摹一兩百字。”他也承認自己書法不夠俊拔,故希望兒子能寫得一手好字。同時,他也一再強調要學好英文。他說:“現在時世,不懂英文,正如啞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