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的電話傳奇-熱讀
從小就經(jīng)常聽大人們總念叨什么“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其實,這只是那個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
引子
1900年8月16日,(光緒二十六年7月20日)八國聯(lián)軍攻到了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北京城可就亂開了。第二年,有一個叫璞爾生的丹麥商人,趁“庚子之亂”擅自把自己在天津租界里經(jīng)營的電話延伸到了北京,私自在城里和東交民巷架設電話線路,并在東城船板胡同設立了“電鈴公司”。這就是北京最早出現(xiàn)的電話,是外國人經(jīng)營的。
丹麥商人的電話業(yè)務對當時清廷已經(jīng)開辦的電報局業(yè)務沖擊很大。頓時激起了以李鴻章為代表的一部分洋務派的極力反對,堂堂大清國的通訊主權怎么能讓外國人經(jīng)營呢?
其實早在璞爾生擅自經(jīng)營北京電話的前兩年,也就是1899年11月19日,清政府督辦電政大臣盛宣懷已經(jīng)向光緒皇帝上奏了奏折,主張大清國應該獨立開辦電話業(yè)務。那會兒把電話稱為“德律風”。盛宣懷上奏的奏折這樣寫道:德律風“創(chuàng)自歐美,于電報為支流……入手而能用,著耳而得聲,坐一室而可對百朋,隔顏色而可親聲,其始可達數(shù)十里,……中國之有德律風也,自英人設于上海租界始,……西人眈眈逐逐欲攘我電報之權利而未得,不早補救何從?”(這份奏折現(xiàn)在可以在北京電信通訊博物館看到復制品,全文只有491個字)
光緒皇帝做了回復:“電話歸電報局兼辦,以電報余利為推廣電話之需。”任命大清電報局總辦黃開文兼任電話局總辦,在北京試辦電話局。1903年5月,架設了北京城內大臣住宅與頤和園之間的電話線路,同時,籌設北京八旗軍營和萬壽山竇營的電話。
馬廄里誕生了
中國第一個電話局
1904年1月2日(光緒二十九年11月15日),由清政府欽準的中國第一個官方部辦電話局終于誕生了,據(jù)說當時安裝了一臺100門磁石式人工電話交換機,老北京的電話局發(fā)展史就此開始。奇怪的是大清官辦的第一個電話局竟然在東單二條,租用清朝大學士—翁同的8間馬廄開通的。
如今,東單二條翁同的住所早已蹤影皆無,留在人們記憶里的這座東單街口的牌樓,還會讓人們想起那段往事。據(jù)專家描述,老北京第一個電話局就在今天東單路口西北側,東方廣場的位置。就說雖然當時的電話局只安裝了一臺100門電話交換機,但是完全可以滿足需要了,因為當時主要開通的是各部衙署、朝廷大臣以及親王官邸的電話。
此時,丹麥商人璞爾生擅自經(jīng)營的“電鈴公司”,在國人一片聲討聲中經(jīng)營規(guī)模越來越小,經(jīng)過協(xié)商,1905年3月23日,清朝政府以5萬兩白銀收購了“電鈴公司”,并入大清北京電話局南苑分局網(wǎng)絡。
隨著電話用戶的不斷增多,原有的北京電話線路已經(jīng)不夠用了,到了1904年12月電話容量擴大到800門。1905年6月,位于西單西斜街玉皇廟的電話西局建成,西局安裝了磁石式人工電話交換機300門,服務范圍為皇城以西、以北地區(qū)。1908年電話交換機容量達到了1900門,因為用戶數(shù)量還在不斷增加,1911年2月開通了電話南局,安裝1500門磁石式人工電話。服務范圍主要是北京外城的用戶。隨即開通的還有電話東局,安裝1500門磁石式電話。東局服務范圍是皇城以東、以北地區(qū)。此外,設西苑掛甲屯分局,專為供奉“皇差”。
慈禧控制光緒的
秘密武器
盡管光緒皇帝主張在北京開辦電話業(yè)務。但慈禧太后從西安回到北京,一直長住在頤和園,就是不準在皇宮里安裝電話,宮里不敢違背懿旨,皇宮里一直沒有安裝電話。可是到了1908年8月,慈禧太后忽然特別準許給光緒皇帝設立了一部專用電話。這個時候,光緒正住在中南海,專用電話一直接連接頤和園,說是專備上用,殊不知,這條專線是慈禧為了指揮靈便,控制和監(jiān)視光緒的行蹤設置的。
慈禧不準在皇宮里安裝電話,據(jù)說是因為“架桿立線”會影響皇家的風水。所以慈禧死了以后,她的靈柩需要移到清東陵的時候,北京電話局只好把東華門、北池子、東直門一帶沿途的電線桿都臨時拆除了。
紫禁城里有過電話局
1910年4月(宣統(tǒng)二年2月),慈禧太后的侄女隆裕太后打破了“皇宮不得安裝電話”的禁令,在紫禁城設立了6部專線電話。安裝了一臺10門小型電話交換機,這是中國最早的也是唯一的皇家電話局,電話主要連接紫禁城里的建福宮、儲秀宮和長春宮等住所。
現(xiàn)在來這里參觀的游客重溫著中國電信百年淵源歷史的同時,往往會好奇地拿起這臺古老的磁石式電話和遠方朋友通電話。
日歷翻到了民國,結束了長達三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帝制,民國政府保留了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帝尊號,溥儀仍然住在紫禁城。1921年民國政府為已經(jīng)下臺的溥儀在養(yǎng)心殿的墻上安裝了這部磁石電話機。
老北京的電話往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北京百廢待興,黨和政府首先著手發(fā)展電信事業(yè),1953年選定了北京西單北大街路西作為北京電話局新址。建國之初,北京的電信事業(yè)發(fā)展很快,電話不再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征,也不在只是服務于機關單位,逐步走進了尋常百姓的生活。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為了方便沒裝電話的老百姓,北京26個郵政支局里相續(xù)安裝了公用電話。但是,由于當時的電話線路少,通訊資源還有限,來打電話人比較多,經(jīng)常會有排隊的現(xiàn)象,老百姓還是感覺不太方便。
馬季的相聲《打電話》就是諷刺個別打電話不自覺的人。可是,這位打電話不自覺的人,打電話時間長了,他就不怕多掏錢嗎?這個你不用擔心,最初的電話不是按通話時間來收費的,而是通一次話收一次費,按照打電話的次數(shù)收費。
電信專家告訴我們:那時候打電話不按照時間長短,是按照次數(shù)收費。電話用戶打得越久越劃算。
現(xiàn)在您在博物館就可以看到演示:撥打電話,交換機就會發(fā)出一串齒輪轉動的聲音,交換機齒輪開始轉動,然后鈴音響起;通話結束放下聽筒后,主叫電話相應的計數(shù)器自動往后跳動一位,記錄下這次通話。
傳呼電話不賺錢
“不賺錢干嗎開啊?”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老百姓的通訊工具主要還是依靠傳呼公用電話,傳呼公用電話遍布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可謂“凡有井水處,皆通公話”。那時候的傳呼電話,顯著的時代烙印,就是電話不能以盈利為目的,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傳統(tǒng)體現(xiàn)了那個時代的特色,一直保留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
那會兒的傳呼公用電話一般設置在街道或者胡同里面。委托胡同里的小商店或者居委會代辦。公用電話設置在誰家,稱為傳呼公用電話委托戶,能為轄區(qū)的居民服務那是一種榮譽,絕對不能以盈利為目的。通過公用傳呼電話的傳接,傳遞鄰里之間水乳交融的親情。公用傳呼電話一律按電信局規(guī)定的統(tǒng)一價格收費,需要找人的傳呼電話可酌情加收傳呼費。
怎么收費?當時打一次電話是5分錢,時間以3分鐘為限,超過3分鐘就算第二次收費。傳呼電話極其透明,毫無隱私可言,傳送電話是一毛錢。
會有我們多少回憶?
這里特別要說一說設在北京火車站附近的公用電話亭。這個公用電話亭1983年設立,那可是不一般,不僅在北京,而且從全國來看都是獨一份。據(jù)曾經(jīng)在這里工作過的職工回憶:這個電話亭熱鬧是熱鬧,就是不掙錢,以至于后來值守的職工干脆單獨開了個問路窗口,義務為南來北往的旅客指路,當然更沒法收費。
如今,當初那些值守的老職工現(xiàn)在大都已經(jīng)過世了,但是在當時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卻流傳至今。
那會兒的值守人員特意把郵政信箱號碼的地址詳細地記錄在一個本子上,再特意的寫上相應的電話號碼。經(jīng)過這多年來,這個小本子翻了又翻,不知道幫多少人通過它,找到了親人。后來問路的人多了,值守職工又準備了小紙片和鉛筆,有問路的,就把乘車路線詳細地寫在紙上。遇到不識字的,干脆就把人領到車站,告訴人家坐幾站在哪里下。
這個電話亭后來還配備了開水;遇到特貧苦的人,打電話基本上是分文不收。電話簿翻爛了就再換上新的。總之一句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讓剛下火車的外地人感到了北京的溫暖。
114的“背號狀元”
提起北京電話114查號臺,恐怕我們每個人都不陌生。不知道的電話號碼只要問一下114,話務員就會很快幫你查到你所需要的電話號碼。可是你要知道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直到七八十年代,電話在沒有實現(xiàn)微機自動程控以前,查詢電話號碼都是由人工服務的,電話號碼全靠話務員的腦子背,由于話務員基本功過硬,常常是脫口而出。
據(jù)說在這里工作的每個話務員必須熟記1500個常用號碼。有的“狀元”能一口氣背出4000個電話號碼。在北京電信通訊博物館我們發(fā)現(xiàn)了這臺曾經(jīng)在五六十年代服務于千家萬戶的114查號臺。114查號臺其實就是一排非常簡易的工作臺、工作人員分坐在兩邊。在這里最顯著的標志就是這本不知道多少話務員翻閱過的厚厚的電話本簿厚厚的電話簿,換了一本又一本,但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傳統(tǒng)一直延續(xù)下來了!
進入90年代北京電信業(yè)發(fā)展之快,令人難以想象。從馬季的相聲《打電話》描述的尷尬,到如今滿街的靚女俊男手里拿著各種各樣的手機,隨意打電話。從裝電話花5000元初裝費還要排隊,到如今電話寬帶裝進家,電話隨意打……,電話已經(jīng)完全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尋常物件。
但是,那個年代關于北京電話的故事,留給人們的卻是一段美好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