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上學-成長
兒子興奮地起了個大早,背上書包,歡呼道:“終于開學啦!”站在窗前,看著他雀躍的背影遠去,我不禁感慨萬千。我曾經被芬蘭教育深深吸引,以至最后選擇辭職帶兒子到芬蘭求學。對于這樣的一個決定,我心中也曾打鼓:這樣的選擇究竟對還是不對?現在,當我看著以前那個恨不得假期能無限延長的孩子如此盼望著上學,我也陷入了思索:究竟是什么魔力在吸引著我的孩子呢?
教室就是樂園,學習是做游戲
2011年9月初,兒子進入芬蘭萬塔市的Jokinieminkoulu(河濱小學)學習。
報名那天,我們一家3口走進寬敞明亮的教室,兒子立刻瞪大了眼睛。這哪里是教室,簡直就是小小的樂園。以一臺鋼琴為界,教室隔為里外兩部分,在內室沿墻兩面頂天立地的書架上,擺放著各種學習用品、玩具和圖書,墻面上貼著學生們的涂鴉。中間區域有橢圓形長桌和幾張單獨的小書桌。外室既是老師辦公的區域,也是學生們做手工的場所,展示著植物標本和各種小制作。負責接待的Linda老師笑容可掬,握著兒子的手做自我介紹,并熱情地說:“歡迎加入預備班!”交談時,凡是涉及學習方面的情況,Linda老師都微笑著鼓勵兒子用英語介紹,極其耐心。報名結束后,我們站在鋪滿細沙的活動場上,兒子下定決心:“我要留在這里讀書,我喜歡這所學校。”
之后的一段日子,我慢慢了解了學校的教學情況。每天的主要科目是芬蘭語,老師先講芬蘭語,再用英語解釋。課時長短不定,天氣晴好,沒準只上半小時的課,老師就把學生帶到活動場玩去了。數學課,10來個學生分成幾撥,3位老師Sara、Linda和Tomi各有側重。兒子用的是6年級教材,Sara老師認為以他的數學水平,學習重點是數學術語的芬蘭語表達方式,其他的學生有的在學習分數,有的在學習混合加減。兒子的木工課、體育課和四五年級的芬蘭學生混班上,至于英語課、美術課、自然課和人文課,兒子也說不清楚,似乎有專門的課程,但又區分得不是很明顯。上芬蘭語課,老師會讓大家畫畫,再用芬蘭語描述;課間活動時,老師帶領同學采花、撿樹葉、摘蘋果,回到教室做標本。10點半左右吃午餐,飯后,老師和同學一起席地而坐,玩“美洲大陸探險”“猜猜他/她是誰”之類的游戲。這是在上學,還是玩樂?我一時有些頭暈,這樣學習聽起來太不靠譜了,一年之后能進入正常班嗎?然而,兩個月后,兒子可以用芬蘭語寫出童話故事和小笑話,還為我當起了小翻譯,我嚇了一跳。按照芬蘭人的說法,漢語是世界第一難學的語言,其次就是芬蘭語,我自己就被復雜的動詞變化折磨得死去活來。沒想到兒子在每天游戲般的學習過程中,取得了這樣飛速的進步。
校園沒有圍墻,課程豐富廣泛
在芬蘭,學校是沒有圍墻的。如果看到大片鋪著細沙的活動場地,有足球場、籃球架、高高的攀爬架,周邊高不過兩層的樓房上掛著大大的時鐘,十有八九就是學校了。芬蘭的教育理念也是開放式的,提倡張揚個性,因材施教,教學方式也沒有局限,社會就是大課堂。
兒子的班上有10來個孩子,數學課就分好幾套教材。Sara老師告訴我,預備班專門為不會芬蘭語和芬蘭語水平較低的外國孩子設置的課程結束后,老師會在推薦信中說明兒子的數學特長,無論以后進入哪所學校,兒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跨年級學習。芬蘭的小學相當于中國的小學加初中,學習內容豐富多彩。1年級~9年級必修芬蘭語、數學、宗教、體育。1年級~4年級必修自然環境課。9年級時學習地理和生物。5年級~9年級要學物理、化學和生理衛生課。5年級~7年級學習歷史。8年級~9年級學習人文課。7年級~9年級必修瑞典語。3年級起學習英語。美術、音樂、家政在7年級時是必修課,木工課、縫紉課成績也會成為升學的參考。林林總總羅列了一大串科目,看起來嚇人,學起來卻很輕松。學生并不局限在校園里上課、做題,圖書館、博物館、游泳館、滑冰場……所有的公共設施都向學校開放。街道上、火車上,每天都能看到老師帶領一隊隊學生外出參觀。兒子上了3個半月的課,其間,前往森林里采摘莓子,學習辨識有毒蘑菇;到圖書館學會怎么辦理借書卡,如何自助借書還書;去博物館參觀自然歷史展覽;科學館的工作人員化裝成小丑演示物理、化學實驗;在游泳館,有專業的教練指導游泳。圣誕節前,他們去赫爾辛基市區看話劇、賞街景;大雪紛飛時,老師帶著他們鉆進附近的林地,每人一個雪橇,從高高的山坡上直沖而下,玩得滿頭大汗。活動中所需的交通費、門票和午餐費,都由校方提供,學生們只要背著空書包去學校集合就行。
不以分數論英雄,升學體制靈活
芬蘭法律規定,在6年級之前,不能以等級或分數來評斷學生。芬蘭小學學生到9年級時,根據各自興趣選擇是上職業學校還是高中,再向相關學校遞交申請。真正意義上的考試只有十八九歲進入大學或職業學院的高考,但這和中國學生仍然沒得比。絕大多數中國學生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芬蘭高中生的選擇面就寬多了。我參觀過附近一所高中,門廳的課桌上下堆滿了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招生資訊。考慮到青少年興趣多變、人生觀不確定的特點,芬蘭的升學體制很靈活。高中生和職校學生都可以考大學或者職業學院。
沒有考試壓力,學習自然輕松多了,小學生們有充分的時間培養自己的愛好。不以成績論英雄,老師的評判標準是什么呢?兒子的班級有“四項基本原則”:首先,聽講—上課要認真聽課;其次,秩序—比如吃飯時不能插隊,不能搶奪他人正在使用的學習用品或玩具;第三,團結—大家要友好相處,做好朋友;第四,協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學習任務。只要不違反這4條,個個都是好孩子。這“四項基本原則”還傳達了芬蘭教育界的另一個重要理念,即學生之間要相互合作,而不是彼此競爭。在芬蘭,學生、老師、學校統統沒有排名。每個學生的競爭對手不是親密的同學,而是自己的過去。與自己比,成功率高,有利于激發自信、自強和自我挑戰的勇氣。同學之間不是劍拔弩張、暗流涌動的關系,而是團結合作的關系。
總的來說,芬蘭的小學課時短,低年級學生每天在校時間5個小時,中高年級大約7個小時。作業少,兒子的作業時間可以用分鐘計。課外時間泡圖書館、打冰球、踢足球或學習樂器。假期多,兒子上了3個多月的課,放了秋假、國旗假、獨立日假,圣誕節前兩天,參加了學校的聯歡會,吃完午飯,就放寒假了。所有的假期都沒有作業,老師的囑咐是:“玩得愉快!”家庭報告書上,除了介紹本學期的課程和教學目標外,就是老師對孩子的溢美之詞。這樣的學習,怎能不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