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園丁的育人智慧-成長
最近在媒體上讀到一篇令人感動、讓人深受啟迪的故事。故事中的老師面對學生一時的過失,運用了一種救人于泥淖、讓“伸手”學生體面改過的育人智慧,順利地化解了學生道德品質發展過程中的一次危機。老師的智慧,既讓這個學生未受任何傷害地邁過了應該如何做人處世這道坎,又給全班同學上了一堂生動而又具有警示作用的思想道德課。
故事說的是今年4月26日上午河南省鶴壁市某中學七班發生了一起失竊案,一個學生慌慌張張地找到班主任張靜,說他負責保管的全年級師生捐獻給貧困學生的4000元錢不見了。當時錢放在一個黑色塑料袋里,而這個塑料袋一直放在自己的書包里,不知何時,這筆錢連同塑料袋不翼而飛了。張靜聽后,一下子蒙了,這筆錢上午剛收齊,學生又未帶錢出教室,是哪個學生一念之差伸出了不該伸出的手呢?這是初次,還是以前在校內外曾經有過?更重要的是,這個孩子的將來!張靜認為這件事要慎重對待。
第二天一大早,張靜老師召集七班的全體同學開了一次班會,她給同學們講了一番青少年成長期間思想意識尚未定型、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偶爾會發生一念之差做錯事情有可原,但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后果將不堪設想,長大成人后再做不該做的事,將會害了自己的道理。張老師講完這些道理后,接著給每個同學發了一個與裝錢的塑料袋同樣的黑色塑料袋。她希望同學們中午放學后好好考慮一下,如果哪個學生一念之差犯了錯誤,可以把錢裝進塑料袋里,放進教室一角的捐款箱里,沒拿錢的同學,也要在塑料袋里裝進報紙,在中午時間投進捐款箱里。
下午上課時,全班59個學生一個個輪流把裝有報紙的黑色塑料袋投進了捐款箱。張靜老師把捐款箱搬到講臺上對同學們說,她相信拿錢的同學是一念之差犯了錯,其本質上并非是不可救藥的道德問題,今天的捐款箱中如果能找到錢,把錢投進箱里的同學一定會改好的,也許今后會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講到這里,她和幾個學生一起打開了捐款箱,然后又一個個地打開了塑料袋。當57個黑色塑料袋被打開后,里面全是廢紙或舊報紙,沒有一個裝有錢。同學們緊張中有些失望,認為剩下的兩個塑料袋不可能裝有錢了。但張老師卻充滿信心地說,她相信每個同學,只要錢被一時糊涂的同學拿了,他肯定會送回來的。
最后兩個塑料袋被張老師打開后,奇跡在她發抖的手指尖出現了,塑料袋內,全是5元、10元、50元和100元的紙幣,經過清點,4000元錢一分不少!張靜指著錢激動地對全班同學說,大家原諒不原諒這位同學呢?話音剛落,教室里一片“原諒”的聲音,接著又響起雷鳴般的掌聲。
59個黑袋子讓“伸手”學生體面改過,這既是一位負責任的園丁教書育人的智慧,也是其保護孩子健康成長、避免孩子自尊心遭受傷害的過人之處。可以說,因一念之差拿走錢的孩子究竟是誰將永遠是個謎,但這個孩子在內心深處將會永遠記著老師愛護他的苦心,甚至,經歷了這件事之后,這個送還錢的孩子,也許會受益于老師的育人智慧,從而健康地成長為一位對社會有用的人才。一位社會問題研究專家認為,一個十二三歲的孩子,身心發育處于未成熟期,一念之差拿走了這些錢。一棍子打死,一個苗苗就枯萎了。身為老師,既要保護這個一時糊涂的學生,又要感動他,讓他在體面和不失尊嚴中勇于承認錯誤。從此層面講,這比搞清真相和動用法律懲治的結果要更加重要和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