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員的衣食住行-視野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洗澡
由于太空中沒有重力,水會在空中飄浮,少量的水也會嗆傷人,甚至溺死人,因此在太空中洗澡是件麻煩事。但長時間生活在太空中的航天員必須洗澡,美國的“天空實驗室”和蘇聯/俄羅斯的“和平”號空間站都有“洗澡間”。早期的洗澡間實際上是一個不透水的強力尼龍布制成的圓柱形淋浴罩,上連天棚下接地板,頂部有水箱、噴頭和加熱器。
洗澡前航天員要戴好呼吸器、耳塞和護目鏡鉆進這罩中,待密封后呼吸器與外界相連,就可打開水龍頭洗澡了。由于沒有重力,水是不會自動從噴頭中流下來的,需要給水箱中的水加壓,使水流通過噴頭噴出來。洗完澡的水要被凈化吸附裝置收集到廢水箱中,經凈化后再重復使用。
后來美國科學家對太空浴室進行了改進。他們把浴室變作一個浴罩,罩內被施以0。8個大氣壓,浴罩下部裝有抽風機,航天員洗澡時打開淋浴龍頭和抽風機,上面灑水,下面抽水,這樣便有身處地球一樣的沐浴效果。雖然水能夠凈化回收,但太空艙內的儲水終究有限,所以美國航天員平時也只是用浸透浴液的海綿擦擦身體,沐浴仍是每周一次的“節目”。
航天員在太空如何睡覺
航天員在太空始終處于飄浮狀態,他們可以站著睡、倒立著睡、懸空睡而不影響睡眠質量。在太空中睡覺最大的優點還在于不需要床,只要在居住艙內找一個既不影響別人行動,又不受干擾的角落,就可以睡上一覺。但是必須把身體固定住,防止睡著后,呼氣或翻身所產生的推力使航天員在艙內飄來飄去,碰傷自己或損壞航天設備。此外,航天員一定要將手臂放進睡袋里,把雙手束在胸前,以免無意中碰到儀器設備的開關。在失重的環境中,睡眠中的人會有四肢脫離軀干的感覺。一名前蘇聯的航天員就曾在半睡半醒間把自己放在睡袋外的手臂,當成向自己飄來的“怪物”,嚇出一身冷汗。
我國“神舟”6號飛船的航天員睡在軌道艙內的睡袋里,睡袋是一個具有長拉鏈的保暖織物袋,一般固定在一側光線較暗、噪聲較小的艙壁上。由于微重力狀態,“神舟”6號飛船的航天員很容易鉆進睡袋內,拉上拉鏈,頭部在外,雙耳戴上耳塞,雙眼戴上眼罩,即可入睡。
神奇的“太空馬桶”
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大小便,是一件比較麻煩、復雜的事情。尤其是長期軌道飛行時,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系統要設計出一套復雜的能除臭、供水、易于消毒的收集系統。如果設計不好,大小便因微重力會從馬桶中飄出來,在座艙內到處飛舞。航天員在飛船起飛、著陸,以及艙外太空行走的時候,如果想方便,則需要使用超吸濕性的成人尿布。
航天員在太空“方便”時,第一步是將自己固定好。首先固定好鞋,然后固定好下身,雙手握住馬桶兩邊扶手,最要緊的是屁股須與馬桶邊緣貼緊,使馬桶內部與外邊完全密封。所謂“抽水馬桶”實際上是“抽氣馬桶”——因為馬桶內不使用水,而是用氣。小便則用一個特制漏斗收集,小便桶定期會向宇宙空間排放。大便袋中的大便經壓縮處理,暫時存放在馬桶內,最后被帶回到地面上來。
太空廁所一旦出現問題,將給航天員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不便。美國航天飛機執行第12次飛行時,航天飛機上衛生間小便裝置出口處結了冰、堵住了廁所,機上的6名(5男1女)航天員幾乎陷入困境。在請示地面指揮系統后決定:女航天員繼續使用廁所,其他5人一律使用備用的大小便收集袋解決大小便問題。
在太空時間是否比在地球上快
排除心理和主觀的因素,在太空時間并不比地球上過得快,恰恰相反,在太空中時間過得比地面上要“慢”。這是因為,按照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存在一個“時間膨脹”的作用。在航天飛機飛行中,軌道速度僅為光速的很小部分(1/42857),因此所謂的“時間膨脹”的作用還是很小的,可以忽視。
例如,1985年在“挑戰者”航天飛機上的一個實驗中,航天員使用一個非常精確的原子鐘進行了名為NAVEX的飛行實驗,發現每秒鐘飛行原子鐘就會慢0。000000000295秒,幾乎與愛因斯坦公式中所預測的一樣。在一個連續十天(864000秒)的航天飛行中,時間慢了0。000255秒(255微秒),這樣航天員在返回地面后會比待在地球上年輕255微秒。但實際上從身體變化的情況來看,由于失重對人體的不利影響,航天員衰老得要更快。
如果考慮主觀和心理因素,在太空中時,航天員的時間經常被一大堆的事情安排得滿滿當當,時間似乎比他們希望的或預想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