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厭煩什么-成長
多年前,我曾向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了解:“在家和學校里,你最煩心的話有哪些?你煩心的事有哪些?”
多數學生說,在家里,盡管說話可以隨便一些,但父母的有些話還是會傷到自己:
“你看人家×××,上學期在班上排第8名,這次考試一下子跳到第2名了!”
“好吃吧?你要是考上××中學,就天天有雞吃!”
“你要好好讀書,爸爸媽媽今后的生活就全靠你了!”
“從現在起就一步也不能錯,一步錯,步步錯!”
“無論如何,這兩門課都不能低于90分。”
“不要聽你們老師講什么‘理想’,他能讓你出國留學嗎?”
在學校,一些老師說話一不留心,就會傷害學生,有些話體現的是落后的教育觀,有些話則僅僅是語言表達上的粗俗。這些話也很傷學生的自尊,如:
“我們班有些同學的成績拖了全班的后腿。”
“有些同學不該到這里(指本校)來讀書的,應當到××學校(低一層次的學校)去混。”
被孩子們記住的家長們說的話有:
“沒關系,你考得再差,也是我兒子。”
“你的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只要你快樂,我們就開心。”
“你總得做點什么事,一個假期,不要整天游來蕩去的。”
學生最煩心的事有:父母沒事到學校挨個找老師打聽自己的學習情況;每天在家里把一些話重復說兩遍以上;本來想把一些有趣的事告訴他們,沒想到他們聽完后卻一點反應也沒有;在課堂上,難得鼓起勇氣想發言,舉了兩次手,老師像是沒看見;非常認真地考慮好了,到辦公室找老師文案心里話,可是老師正在和同事聊天,三言兩語就把自己打發走了。
學生在家里,就是孩子;孩子到學校,則是學生。為什么在家里不把孩子當孩子,在學校不把學生當學生?我想,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正確的教育意識。家庭是情感的港灣,沒有風險,孩子在家里想傾訴,需要有傾聽者;同樣,在學校,也需要有朋友,朋友是老師和同學,他能信賴的朋友越多,他就越有幸福感。家長和老師要理解他們的渴望,要時時想到:有時候,其實只需要多給他們一點點關懷,就能避免很多悲劇的發生。
在家里,父母放下手頭的事,和孩子文案話吧,因為這是你們的孩子,你們的話會讓他記住自己身后還有一個家。在學校里,老師們能不能放慢腳步,暫時放下手頭的工作,給學生們一點微笑,聽聽他們的傾訴呢?因為,這個地方是“學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