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闕齋里的人生之道-萬葉集
曾國藩有一個書齋,名為“求閼齋”。
曾國藩26歲中進士,開始宦海生涯。十年中,他官運亨通,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36歲時,已升任文淵閣直閣事,不久出任禮部右侍郎兼兵部右侍郎,職位相當高了。于此,曾國藩將其書舍命名為“求闕齋”。闕者,缺也。“求闕”之義有兩個,一是“求闕于他事,求全于堂上”;不求事事完美,只求事事盡力。二是取盈則必虧之意,表達以盈滿為戒,但求常闕的處世哲理。后來,曹國藩還專門寫了一篇《求闕齋記》,并在以后的沉浮榮辱中時刻提醒自己自謙自抑,不可有半點驕傲自矜之意。
清朝開國以來,歷來領兵的權臣幾乎都沒有好的結局。還在開國過程中的努爾哈赤時代就有無數愛新覺羅皇族被誅,入關后的順治時代,攝政王多爾袞死后被鞭尸,康熙朝的鰲拜、雍正朝的年羹堯,無一不落得丟官被殺的結果。更何況曾國藩還是有清以來第一個掌重兵、捱實權的漢人,更是深遭猜忌。自古以來,功高震主,即使從無謀反之心,也常常會被逼謀反。
曾國藩深知這些喋血的歷史,所以采取了以退為進,求闕保盈的處世原則。
1872年,曾國藩病死在兩江總督任上,被謚“文正”,這是清代文臣死后所能得到的最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