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未都撿漏的原則-人物
收藏幾千年前的東西,辨明真偽是關鍵。馬未都被稱為“火眼金睛”。
一次拍賣會,其中有一件仿成化瓷器,拍賣行判斷是清代的,估價4萬,他們覺得此物太便宜,怕流拍,準備退回到賣家手中。當時由于拍賣才剛起步,拍賣行人才缺乏,要是真偽判斷錯誤,拍出了假東西,那可是要砸拍賣會的品牌的。于是邀請馬未都給他們把關。馬未都仔細看后說:“是真品。”負責人笑了,這是對他們工作最大的肯定。但當馬未都再定睛一眼,問:“這件拍品你們標示哪個朝代的?”“清代。”馬未都愣住了,趕緊拿起放大鏡再重點地看,還換了一個大燈,仔細地瞧后說:“錯了,應該是明代成化瓷。”“不會吧?”“估價多少?”“4萬。”“太少了,至少要200多萬。”這可把拍賣行的人嚇著了,趕緊再請別的專家來甄別,確定了馬未都的判斷,最終此物拍出了這個高價。馬未都的眼力被大家領教了,當然大家對馬未都的人品更是贊嘆不已。
拍賣行為了感謝馬未都,請他吃飯,席間負責人不解地問:“你要是有一點點的私心,等我們把此物退給賣家后,再聯系他,十有八九就能成功‘撿漏’,也許5萬就能拿下,就能大賺一筆。”馬未都笑了,說:“當時我真的有一絲的驚喜,因為一般人不仔細看,還真的就很難認出是明代的,但是我‘撿漏’有底線。”負責人知道收藏這行水很深,因為很多人的發家致富靠的就是靠“撿漏”,而“撿漏”靠的是眼力,所以判斷失誤只能認栽。
馬未都說:“收藏是對美的發掘,而不是對物的擄掠。在這行混,名聲更重要,有悖于我做人原則的‘漏’,價值再高我也不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