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成一朵散發智慧的蘑菇-人生
心中若有桃花源,何處不是水云間
同學小晶抱怨,在疫情突發的日子里,她被迫宅在家里,無聊到身上快長蘑菇了,現在終于明白,工作的辛苦比懶惰的生活更讓人幸福。我那時就對小晶說,好好利用這段宅的日子,調整一下身心,在安靜中思考,在思考中沉淀,努力讓自己變得優秀。
若在平時,很多人都想成為宅男宅女,一邊吃著零食,一邊打游戲。然而,真讓你宅上半個月,晨昏顛倒,不見太陽和月亮,不少人會有一種發霉崩潰的感覺。在那個特別的假期里,有人數一顆火龍果里到底會有多少籽打發時間。然而,還有一些人做出完全不同的選擇:讀書、練瑜伽、畫畫、學一門外語等。有人是被動等待,而有人是主動等待。
這不由讓人想起當年躲避瘟疫的牛頓。1665年過了一半時,一場可怕的瘟疫席卷了英國許多地方。在那次瘟疫中有8萬人喪命,牛頓也從劍橋大學離開,回到了家鄉林肯郡去躲避瘟疫。就在大多數人沉浸在恐慌中,牛頓已經走了出來,他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對學術的研究上。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全身心的投入,次年,牛頓發表了一篇論文,而那篇論文的發表標志著,那時的他已經躋身為世界上最頂尖的科學家之一。
一場大瘟疫,有人沉浸在恐慌中無法自拔,有人抱著不知能活到哪天的想法終日荒廢,但也有人,在同樣的時間里,創造出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成為一個時代的傳奇。如薄伽丘的《十日談》就是在瘟疫時期完成的。1348年,意大利的佛羅倫薩正被一場“黑死病”肆虐,后被證實為鼠疫。城內橫尸遍野,整座城市人心惶惶。薄伽丘親眼目睹了鼠疫洗劫這座城市的慘狀,在家躲避瘟疫的日子里,他并沒有閑度,而是歷時5年,以這場鼠疫為背景,寫下了《十日談》。《十日談》中的10位年輕人,為了躲避瘟疫而來到城郊的一棟別墅里,在此度過了10天,總共講了100個故事,以此來度過百無聊賴的生活。而《十日談》后來成為文藝復興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自從8千年前,人類學會了馴服動物開始,瘟疫就和人類相生相伴。無論如何,人類始終處在食物鏈中,一旦人與自然微妙而脆弱的均衡被打破,瘟疫便如約而至。一次病毒爆發就是對人類的一次警告,警醒人類要對大自然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同樣一段時光,對于有的人來說是一種煎熬,但是對另一部分人而言,卻正是一場修行的開端。不如好好利用如此鮮有的宅的日子,多讀書多吸納書中的智慧。有人說,無常本就是人生常態,只是很多時候我們習慣了等待,習慣了說來日方長。而人生最大的錯誤,就是總以為自己還有很多時間。那么,從現在開始好好珍惜當下,從無常的人生中,收獲一份充實的幸福。
沒有一個陰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晴天不會來臨,熬過了最艱難的時光,并在其中催開希望的花朵,我們終會迎來姹紫嫣紅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