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那么著急上大學-人生
很快,數百萬高中生將經歷一場精神緊張的嚴酷考驗,時間或持續幾周,他們會猛然打開自家的郵箱,快速瀏覽其中的郵件。厚度——這就是他們想要尋找的東西。因為信封越飽滿,就越有可能裝著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的東西:大學錄取通知書!
在歡呼和悲慟發生之前,我對畢業生們有個小小的建議:無論接下來幾周會發生什么,花點時間獨處并思考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問題:我真的準備好上大學了嗎?
在美國比起會錄取你的常春藤名校的名聲,你的答案對你的學術經驗和個人整體發展的意義可能更為重大。我認為,在其他條件都相當的情況下,許多工作報酬不錯的人期望隨時待命、承擔更多風險,并通常比那些報酬不如自己的人更忽視自己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許多人選擇不做出這些犧牲,而他們財富的多寡往往反映了他們個人的選擇。重要的是,要保障盡可能多的人有機會為自己做出選擇。
正如許多讀者指出的,擁有這種選擇的機會意味著能夠有能力去競爭報酬不錯的工作和事業(盡管大多數人能做出一杯咖啡,卻極少有人能設計出下一代iPad或管理幾十億美元的投資組合)。簡而言之,這就是說:要學會一門有價值的技能。
你可能會說,這很簡單啊,特別是如果你念的學校還不錯的話。問題是:有機會獲得教育只不過是進場費而已。想要真正學點東西,你必須首先準備好接受知識——如饑似渴地、滿足地,甚至是歡樂地吸收知識。
為了達成這一目標,我建議搞一個大學前的培訓項目,名為“成長訓練”。具體如下:在工廠工作6個月、餐館打工6個月、種田6個月、做義工6個月。六年前,我35歲,開始念商學院,并在福布斯英文網站上表達了上述想法。在我看來,我的這一建議將會得到超值回報,特別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經濟環境下。
這個為期兩年的成長訓練并不需要十分嚴格,也并非要按照一定的順序進行,但一定要包括這幾項訓練。每一項訓練都能為某個重要的社會功能提供一扇窗;這幾項訓練加在一起就能簡單囊括所有社會經濟現狀的方方面面:年輕的和年老的、有錢的和沒錢的、農村的和城鎮的。除顯而易見的教育及性格塑造功能之外,成長訓練項目還能為社會提供更為廣泛意義上的好處——如為醫院、學校和慈善組織提供低成本、高奉獻的勞動力。
聲明一點:成長訓練并非官方的征召制度。兩年的訓練應該作為進大學的先決條件:如果不參加這兩年的訓練,申請者就不用花那個心思填申請表格了。
好吧,確實有點苛刻。并且,是的,許多學生其實早已經真正參與并利用大學所能提供的各種功能。不過也有許多18歲青年心癢難耐地期盼4年的派對生活早早到來。我認為,成長訓練項目將令所有本科生深度了解:(1)為什么自己想要上大學;(2)能夠進大學是多么特別的一個機會;(3)對自己成年后想要做什么、想要做個什么樣的人,有更清晰的想法。
我自己“醍醐灌頂”的那一刻發生在22歲,當時我在威斯康星州梅諾莫尼福爾斯冰冷的工廠工作。機械工程學專業畢業之后,我成為一名“管理培訓生”。我所在的公司價值4000萬美元,是一家合約制造商,我是公司屈指可數的大學生之一——在我那群藍領同事之間,這可不是什么榮譽勛章:以工作中積累的經驗而論,若打個比方,就是他們過的橋比我一輩子走過的路都多。
為了測試我的能力,設計部門負責人——他是一個漫畫式的專制但又非常聰明的工程師——給我布置了一系列基礎任務,如拆硬紙板箱、在車間地面上用油漆畫安全線,以及為一種大型家用機器工具鋸割金屬管以用于制作腳手架。液壓鉗差點讓我失去了大拇指。我歷經千辛萬苦,終于上了手,才得以接手管理諸如克萊斯勒、卡特皮勒、伊頓和百力通等項目。這一經歷令我受到比工程師更多的尊重和贊賞——同時也令我自己相信,如果我有機會從事其他職業,可能會比現在過得更快樂。
有些人可能馬上會反駁說,大學生浪費的時間,以及他們犯下的所有錯誤,都是大學過程中的一部分,甚至就是大學的意義所在。我敢肯定,許多持這種意見的人現在一定在巴諾書店的自助類書籍區域花費了不少時間。
總而言之,我多么希望當年在18歲的時候能夠跳出當時局限的框框,以更高更遠的視角來考慮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