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高考時代”:怎么過-成長
每年都有900多萬的高三畢業生,6月初參加高考,然后在9月初上大學,這中間有漫長的三個月。這幾乎是我們人生求學生涯當中最漫長三個月的假期了。這三個月應該怎么過呢?
這三個月是真空期、放養期,充滿著自由但是也充滿著某些期待。去年,中國傳媒大學新聞系的兩個學生做了一個社會調查,在這個社會調查當中,他們對去年畢業的高三畢業生,在結束了三個月最漫長的假期之后,對考后這三個月生活進行了調查。16%認為很棒充實而有意義,16%認為很閑沒事干,4%說太頹廢了,不滿意。但是大比例64%認為是一般。
現實生活當中高三的這900多萬的畢業生,一結束了高考之后,真的是進入了一種放羊的狀態。他們都在干嘛?去年調查顯示,他們干的最多是這樣的事情,我們從比例來看92%的同學在假期中參加過聚會,唱歌看電影的達到了80%,宅在家里頭玩電腦的占到了76%,這三個比例是非常高的。再接下來有讀書52%,旅游數字也不低52%,真要學習技能或者學習文化知識,或者說打工都不是特別的高,一些醫院甚至出現了兩種手術,一個是去人流手術,還有一個是做局部的美容的手術,希望上大學的時候給人一個好印象。
其實在高考結束之后,這些孩子同樣面對這些巨大的心理挑戰,第一個心理挑戰是有人考得好,但是也有人考得不好,考得不好的一下子就把自己孤立起來,甚至離開人群,同學們的聚會也不去參加,如果解決不好的話就會留下一個失敗的陰影,家長、社會、學校為他們進行過調試嗎?在這點上有一個小小的調查數據顯示,高三的畢業生在參加高考之前有84%人接受過心理的輔導,但是在高考結束之后接受過心理輔導的是零。但高考結束之后真的沒有問題嗎?好了,撇開這些考得不好的,就算考得好的,是不是能考上符合自己愿望的大學,也面臨著很多很多的心理的問題。
我曾采訪過趙淑敏專家,她說,考前的心理焦慮實際上是比較集中,也比較簡單,因為他們在漫長的三年高中生活中,實際上是被關注,被調節的,其實考完以后,不管是考得好的,還是考得不好的,他們都會有一種心靈上的渴望放松,但是,是以發泄來放松,還是以疏導來放松是不一樣的結果,大多數學生不被關注,不被疏導,就會產生了各種各樣嚴重的心理問題,比如說去酗酒、分別前過分的交往,甚至男女生的交往導致一系列的問題,包括沒有考上理想大學,甚至有的已經考得不錯,但是不能等待結果出來就已經對自己產生某種懷疑,作出極端行為,這都是考后沒有進行更好地心理關注。
考上大學的,包括一些考上很好的大學,比如考上名牌大學,到大一的時候也會完全屬于一個非常迷茫的狀態,產生一種怠懈,甚至不想學習,那么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其實根源是,剛剛高考完之后一下子就懈下去了,人生的規劃好像完成了。
如果說有什么建議的話,那就是要休息,接下來人生還有很多的責任,包括家務的活動,家庭建設的參與,今年有很多高考題也出的很有意思,你可以不做這個作文,你可以不去寫但是你不能不去想它,我們可以議論議論,讓孩子回歸到家庭,回歸到社會正常生活上來,我覺得這是一個特別容易,也特別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