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巢-人與社會
鳥巢總給人遠離爭斗的感覺,屬于鄉村,屬于童年,屬于那些單純時光。
大多數人所見的鳥巢恐怕都是在樹上,自由自在,能夠隨風搖擺。但其實鳥巢有很多種類。在這方面,葦岸做過一些研究,所以才寫出了代表作《鳥的建筑》。
據葦岸說,鳥筑巢并非為了定居。這就是說,鳥自由飛翔,隨便哪里都是可以夜宿的,并不一定要回到那個家。正所謂處處無家處處家。人只在地面上生活,鳥除了地面,還有天空。人做夢都想生出一雙翅膀,但是不能。于是學著鳥的形狀造出騰空的飛機。鳥的生活比較簡單,覓食、飛翔與鳴唱。鳥在樹上或是建筑物上休息的時候,懶洋洋的。清風徐吹,陽光照耀,在沒有人的地方,它們不必怯生生的,邁著細碎的步子,悠閑地走兩步。
筑巢引鳳,是為了吸引異性嗎?不過孵化小鳥,培育后代,也確實需要一個安全的地方。鳥只在繁殖期才筑巢。小鳥不會飛,沒有吃的,完全依賴長輩的幫助。燕子跟人類親近,把窩筑在屋檐下,享受了遮風擋雨的優越。燕子用泥筑巢,難在露天存留,只一場小雨就散開了。聽說還有在洞穴與水中筑巢的,較為簡陋,我沒有見過。啄木鳥嘴巴厲害,能在樹干中構建住所,并且每年一換,從不使用往年舊洞。啄木為巢變成愛好了,跟老鼠打洞差不多,尖利的喙時常需要磨礪。
樹上的鳥巢為什么會在高處呢?大小長短粗細不一的樹枝,用嘴巴銜了固定在搖晃的樹梢上,鳥類估計也懂力的平衡。那么多的樹枝,第一根放哪里,第二根放哪里,鳥巢筑好之后,能夠抗拒幾級大風?想著未來的小鳥,它們不可能不頗費心思。去年到北京旅游,見奧運會場館鳥巢,形如阿拉伯人的帽子。不知道設計者怎么得到這個靈感,但是建在地面上,連接固定的時候,有螺絲電焊。而樹上的鳥巢沒有黏合劑,猶如無梁殿,讓人驚訝。我小的時候,喜愛掏鳥窩。像個小猴,攀著柔軟的樹枝,小心翼翼地向鳥巢靠近。最后當然是摸到了巢里的鳥蛋。事隔多年之后,我想當飛鳥外出忙碌回來,突然發現巢里的蛋不見了,它會怎么想呢?會不會懷疑是人類搗的鬼?
有鳥巢的村莊是淳樸的,也是勤勞富足的。有一個形容貧窮落后的說法,叫“鳥不拉屎的地方”。想想看,連鳥都沒有吃的了,更何況人呢?
在城市,盡管也有樹林,但奇怪的是看不到鳥巢。鳥屬于大自然,城市是人的杰作。作為萬物的靈長,人類確實比較厲害,強大到令鳥類害怕。要不是有一對能夠飛翔的翅膀,還真是不可想象。但是遇著地震山洪呢,人又是多么無奈!
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它們寬容著,制造了和平的景象。但是要人與其他生命平等,肯定會不大樂意。人類如果把其他生物趕盡殺絕,最后也會孤獨。大家庭嘛,要互相依存,和和氣氣的。我要是言重了,就有人反駁:誰說我們不愛鳥呢?不是有全國性的愛鳥周嗎?倘若你硬要說我們不愛鳥,那我們又買那么貴的鳥籠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