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場狗戲-民間故事
康熙年間,河間府靜海縣有一戶姓吳的人家,種著幾十畝田,家境也算富裕。美中不足的是,夫妻倆50多歲了仍沒有子嗣,盡管四處求醫(yī)問藥,卻毫無效果。二人只好整日吃齋念佛,樂善好施,懇求菩薩保佑,希望觀音能給他們吳家送個兒子。
這年冬天,吳氏夫婦去城西的大悲寺燒香拜佛,回來路上隱約聽到有嬰兒的啼哭聲。二人大喜過望,以為菩薩顯靈,急忙循聲找去。穿過一片樹林,二人找尋半天,終于來到一處破敗的土地廟前。只見土地廟里臥著一只黃狗,并沒看到什么嬰孩。吳氏夫婦失望之極,正要準備離開,忽然聽見里面又真切地傳出嬰兒的哭聲。二人趕忙將黃狗從廟里攆出,這才發(fā)現(xiàn)黃狗的身下臥著4只小狗崽,同時還有一個赤身的嬰兒,正哇哇大哭著。
看到眼前的景象,吳氏夫婦都驚得目瞪口呆,等回過神來,趕忙把那嬰兒抱起來,一看還是個男嬰,大概有半歲左右,頓時把二人樂壞了。吳老爺子趕忙脫下身上的裘皮大衣,將嬰兒包裹起來,帶回了家。那只黃狗帶著它的四個小狗崽也尾隨而至。
因為這個嬰兒是從黃狗那里抱養(yǎng)來的,于是吳氏夫婦便給他取名“吳溝生”,從此寵愛有加,對那只黃狗和它的狗崽也十分善待。
起初,吳氏夫婦撿回吳溝生之后,花重金聘請了一位奶媽,專門給他喂奶,誰知每次奶媽給吳溝生喂奶之時,他都大哭大鬧,無論如何都不吃,反而認準了那只黃色母狗,只吃它的奶,而且吮吸得津津有味。吳氏夫婦沒有辦法,只好把奶媽辭退了,任由那只母狗給他喂奶。
一年之后,吳氏夫婦決定為吳溝生舉行“抓周”,請來了親戚四鄰慶祝。堂屋的供桌上擺著算盤、錢幣、毛筆、土塊、印章和刀劍等物,吳氏夫婦將吳溝生抱到桌前,任由其抓取。誰知吳溝生對桌上的物件絲毫不感興趣,視而不見,反而跌跌撞撞地跑到臥在桌子下面的狗崽旁邊,一把扯下狗脖子上的小鈴鐺,高興地玩耍起來。眾人見狀哄堂大笑,吳氏夫婦也只好陪著笑臉,但心里卻十分無奈,也許這孩子前生就與狗結下了不解之緣吧!
吳溝生長到六七歲時,雖然聰明伶俐,就是不喜讀書,每天跟狗膩在一塊兒,有幾次氣得吳老爺子大發(fā)雷霆。他一怒之下,把家里所有的狗全都攆了出去。吳溝生為此尋死覓活,幾度離家出走,最終迫使吳氏夫婦妥協(xié)讓步,把狗又請了回來。等吳溝生十五六歲時,雖然父母指望著他將來能考取功名,出人頭地,但吳溝生并不把功夫放在讀書上,對功名也毫無興趣。更可氣的是,他自幼被嬌慣壞了,不喜歡下地勞作,一干農活就打不起精神,整天只曉得逗狗玩。
這些年來,當年的那只黃狗跟它的4個狗崽已經繁衍了十好幾代,數(shù)量已經有三四百只,吳溝生不舍得將它們攆走,而且如果看到街頭的流浪狗,也心存不忍,便全將它們收留在家。這數(shù)百只狗在吳家全都穿著衣服,住著屋子,好吃好喝,悠閑自在,吳家為此添了很大的開銷。吳溝生對這些狗如同兄弟姐妹一般愛護有加,吃飯睡覺也在一起,簡直到了癡迷的地步。
吳氏夫婦一次次勸兒子好好讀書,將來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可是吳溝生根本聽不進去。夫婦二人整日唉聲嘆氣,毫無辦法。這時有人勸他們給吳溝生娶個媳婦,說興許有了媳婦的管束,吳溝生就能走上正道了。夫婦倆覺得有道理,便托媒人四處給兒子提親。誰料女方家里來人一看,整個吳家竟是狗的天下,院子里,房間里、屋梁上、書桌上、地上跑的、床上睡的都是狗,白狗、黑狗、黃狗、花狗、老狗,小狗、公狗、母狗,各種各樣的狗都有,而吳溝生與這些狗正玩得起勁。于是都嚇得溜之大吉。從此再也無人肯給吳家提親了。
眼看自己兒子的婚事沒了指望,吳老爺子氣得急火攻心,不久就去世了。沒多久,吳溝生的母親也憂郁成疾,撒手人寰了。
從此,吳溝生沒有了父母的約束,跟他的幾百只狗玩得更瘋了。因為吳溝生不務正業(yè),吳家很快就敗落下去。為了維持自己和這幾百只狗的生計,吳溝生賣房賣地,不久就將偌大的一片家業(yè)折騰得一干二凈。他自己只好搬到郊區(qū),搭了兩間茅草房住下,伴隨他的只有那些朝夕相伴的幾百只狗。
因為家產已經變賣光,自己沒有功名又不會種地,沒有任何收入,愛狗如命的吳溝生也只得想法子找一個讓自己以及那些狗們衣食無憂的辦法。
一天,吳溝生在大街上溜達,正好看到一個耍猴的人,只見那人一敲小鑼,十幾只猴子便翻起跟頭來,圍觀者不時爆發(fā)出陣陣喝彩聲。猴戲演完后,人們紛紛解囊,將一枚枚銅錢丟到一個盤子里。見此情景,吳溝生頓時茅塞頓開。他興沖沖地回到住處,跟狗們說了自己的計劃,隨后找來一面小鼓和兩面旗幟,開始教狗們新的把戲。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把那三四百只狗召集到一起,排成長隊,浩浩蕩蕩地來到靜海縣城。過往行人看到這支秩序井然蔚為壯觀的隊伍,無不驚詫至極,紛紛圍上前來觀看。來到人多熱鬧之處,吳溝生吹了一聲口哨,狗們迅速像人一樣站立起來,聽他指揮,絲毫不亂。只要吳溝生一揮手中的紅旗,喊一聲“布陣”,那些狗就會排成兩行整齊的隊伍,像人一樣直起身子,相對而視,做出兩軍對壘的陣勢;他再揮動一下手中的白旗,喊一聲“穿陣”,那兩列狗便交穿而行,左旋右轉,前進后退,井然有序;他一敲小鼓,喊一聲“對戰(zhàn)”那些狗就兩個一組,摟抱著扭打在一起。只要他再敲小鼓,喊一聲:“息兵”,隨著第二遍鼓響,狗們便重新列為兩隊……一時間,觀者如堵,喝彩之聲此起彼伏,不絕于耳,一浪高過一浪。狗戲表演完畢,領隊的兩只狗便又直起身子,托著盤子,跟觀眾討要賞錢。圍觀眾人笑聲一片,無不解囊……第一場狗戲就使吳溝生聲名大振,收入也十分可觀。
從此,吳溝生就以耍狗戲為生,整日帶著三四百只狗在鬧市表演,十分受歡迎,因而被稱為“狗王”。可他做夢也想不到,不久以后,自己竟因此惹上殺身大禍,并牽連到數(shù)十口無辜性命……
這起大禍起因出在吳溝生家隔壁一個叫王二的無賴身上。這個王二生性好吃懶做,經常干一些偷雞摸狗的勾當。俗話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這不,他看到吳溝生耍狗戲十分受歡迎,得了許多錢財,所以就惦記上了。
這天,王二趁吳溝生帶著狗們上街耍狗戲時,撬開吳溝生的家門,想偷一些值錢的東西,可他翻箱倒柜折騰了大半天,除了滿屋的灰塵之外,沒找到半文錢。他哪里知道,吳溝生把所得的銀錢全都花在了狗身上,有多少花多少,每天都所剩無幾。王二氣急敗壞,在屋里一陣亂砸。臨出門時,他忽然發(fā)現(xiàn)吳溝生的狗舍里蹲著四五只老狗,正扒著窗沿急切地向外張望,似乎在等著吳溝生歸來——原來這是幾只老得不能再動的狗,其中一只就是當年給吳溝生喂過奶的那只黃狗,被吳溝生尊為“狗娘”,照顧有加。吳溝生不忍心再讓這些老狗跟著出去表演狗戲,便把它們留在家里養(yǎng)老。見了這幾只狗,王二動了饞蟲,心想找不到銀錢,就吃幾頓狗肉也好。于是他從地上抄起幾只破布袋,撲過去就把幾只老狗裝了進去。回到家,王二大開殺戒,一會兒就把那幾只狗放了血,隨后剝皮剖腹,洗凈后剁成大塊,放進湯鍋里煮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