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翔的“正確”和李娜的“不正確”-人與社會
劉翔終于退役了。
在人們心中,作為運動員的劉翔,在2023年倫敦奧運會上就退役了,沒有人相信他還會站在跑道上。但是,讀劉翔的“告別長微博”,感覺他仍然沒有退役,仍然活在那個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國人織就的繭里。
展望未來,他要做“對中國青少年體育發展和提升國人健康有利的事”——他仍然強調是為國人而不是為自己而活,真讓人心痛。
比較劉翔和李娜的告別信,我們在李娜那里感受到的更多是運動本身的魅力。李娜也提到為體育做貢獻,“開辦李娜網球學校”、“幫助貧困兒童”,這是更自然、更個人的選擇。同時,李娜更強調的是,要多和家人在一起。劉翔更多表達的是抱歉,李娜則是感謝。她連用21個感謝,讓人想起奧斯卡頒獎禮上那些明星的做派。
李娜給中國體育的最大貢獻,不是大滿貫冠軍,而是她的爭議時刻。她脫離體制的單飛,是她成功的最大因素。她曾在北京的比賽中對觀眾吼“shutup”;法網第二輪爆冷被淘汰,賽后被記者問:“這是你參加法網以來的最差戰績,能否對中國球迷說點什么?”她說:“我需要對他們說什么嗎?三叩九拜嗎?向他們道歉嗎?”這三個問題,在很多人看來,是那么“不正確”。
相比之下,劉翔就太“正確”了。雅典奪冠,“為黃種人爭一口氣”;宣布退役,也不忘提“人們說我是亞洲第一個拿到跨欄大滿貫的跨欄運動員”,從雅典的輝煌,到倫敦的狼狽,這期間他一直背負著“亞洲”“國家”“民族”這些大詞,并最終壓垮了他的跟腱。
中國的運動員,給人的印象往往是為國而戰,最起碼也是為某個地方的榮譽而戰。看有關NBA的報道,那些球員常常因為一點點傷勢就進入“傷病名單”,似乎缺少運動員的英勇之氣。中國的運動員則不然,他們的身體似乎是某種國有化的資源。
劉翔兩次受傷仍堅持上場,甚至要“走完”跑道,說明他已失去對自己身體的控制力。甚至,他的思想也在某種程度上被國有化、集體化了。細讀他的告別微博,有些語句仿佛是六年級學生的作文:“我恨我的腳,我太愛我的跑道我的欄,如果沒有腳傷,我……可惜這世界沒有如果。”“我做夢都想在家鄉父老面前,讓五星紅旗升到最高處,但腳傷卻偏偏在備戰前夕發生。”
在他的告別文里,人們讀到的更多是回憶為國爭戰的榮譽,很少有個人的真情流露。他對自己因傷退賽的解釋,就像學生笨拙而千篇一律的檢討。他強調的是“我要‘退休’了”,而不是“我累了”“我厭煩了”。告別文中的劉翔,是一個運動員,而不是“我”。
人們已經對舉國體制搞體育反思很多。既然北京奧運會已經徹底掃滅了“東亞病夫”的形象,在倫敦奧運會上,我們就應該開始享受體育本身的快樂,而不再是國家榮譽,但是現在看來,這個過程要漫長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