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是什么-新知探索
黑洞(特殊天體)
黑洞是現代廣義相對論中,宇宙空間內存在的一種密度無限大,體積無限小的天體,所有的物理定理遇到黑洞都會失效。
1916年,德國天文學家卡爾·史瓦西(KarlSchwarzschild,1873~1916年)通過計算得到了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的一個真空解,這個解表明,如果將大量物質集中于空間一點,其周圍會產生奇異的現象,即在質點周圍存在一個界面——“視界”一旦進入這個界面,即使光也無法逃脫。這種“不可思議的天體”被美國物理學家約翰·阿奇巴德·惠勒(JohnArchibaldWheeler)命名為“黑洞”。
“黑洞是時空曲率大到光都無法從其視界逃脫的天體”。[1-3]
黑洞是由質量足夠大的恒星在核聚變反應的燃料耗盡而死亡后,發生引力坍縮產生的。黑洞的質量極其巨大,而體積卻十分微小,它產生的引力場極為強勁,以至于任何物質和輻射在進入到黑洞的一個事件視界(臨界點)內,便再無法逃脫,甚至目前已知的傳播速度最快的光(電磁波)也逃逸不出。
黑洞無法直接觀測,但可以借由間接方式得知其存在與質量,并且觀測到它對其他事物的影響。借由物體被吸入之前的因高熱而放出紫外線和X射線的“邊緣訊息”,可以獲取黑洞存在的訊息。推測出黑洞的存在也可借由間接觀測恒星或星際云氣團繞行軌跡取得位置以及質量。
科學家最新研究理論顯示,當黑洞死亡時可能會變成一個“白洞”,它不像黑洞吞噬鄰近所有物質,而是噴射之前黑洞捕獲的所有物質。
科學家猜測穿過黑洞可能會到達另一個空間,甚至是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