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進與保守-成長視窗
中國的小孩上課不喜歡踴躍舉手發言,從幼兒園開始,到大學都一樣。他怕一舉手發言就說錯話,怕開口提問出丑丟臉,問了一個蠢問題。但是,或然率至少另一半是他的觀點其實很獨特,他的問題,即使不那么在行,可能也刺激了班上同學其他方面的思考,但他不會冒這個險,他只怕出錯,像下注一樣,他還沒有開口,先買了自己必輸。這種發言提問的“怕輸”心理,如果應用在賭博上還不錯,如果這樣,這個民族就不會嗜賭了。
然而多么奇怪,中國人在上課開會,舉手發言之前,總先假設自己會輸,畏縮而沉默;但在賭場上,下注的時候,卻又總假設自己一定會贏,無畏而一擲千金。這是一種倒錯心理。總的來說,中國人豪賭,進賭場下注的時候非常激進;但開會要發表見解時,卻又溫吞而沉默。如果中國人把豪賭那種激進的勇氣,千百年來用在表達意見、反抗強權的斗爭之上,今天就會是不一樣的命運了。上課或演講,留一些Q&A(QuestionandAnswer,問答)時間,請學生舉手,總先是一片沉默。有時,主持大會的那位校長先生,覺得有點尷尬,為了打破冷場,他會自己帶頭:“或者我先問一個問題……”遇到這種形勢,我會打斷他:“不要你帶頭,讓臺下的觀眾小朋友舉手。”主持人有點窘,他想為講者解圍,一片好心,他以為臺下的沉默,會令講者覺得難堪。
“我不會尷尬的,沉默就沉默好了。”我低聲告訴他,任由一片死寂的僵局維持下去,終于,臺下有第一位觀眾,有點膽怯地舉起手來。為什么?因為那么一直死寂下去,輪到臺下的觀眾覺得難堪了。他們的臉皮薄,忍受不了這種沉靜的對抗,他們以為我沒有面子。臺上的講者覺得沒有面子,就會生氣,他一生大家的氣,我們就得罪了他。于是總會有那么膽小的一個,忍受不了這一連串連鎖的陰謀推論,沒有觀點,也要硬想出一句話來舉手發言。第一個舉了手,其他許多人就會踴躍舉手的。這是一種民族心理:頭一個吃螃蟹的人是勇敢的,第一個打了沖鋒,他還活著,后面的覺得安全了,就會跟著上。這種作風,叫作“穩健”,其實是集體的怯懦。
沒有人敢跨出第一步,一旦出現了一個,居然沒有摔死,旁觀的人放心了,才一哄而上。投資、創作、拍戲,全是這個樣子。中國人的大多數,是斑馬和羚羊,少數是豺狼和狐貍,這個國家是一座森林,幾千年的基因,太過精明了,一群馴服的動物,低頭喝著水,都聽著四周的風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