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面的前世今生-新知探索
妙趣橫生的傳奇故事
關于意大利面條的起源,歷史學家們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有人認為,意大利面條是馬可·波羅從中國帶入意大利的。也有人認為,早在公元前7世紀,當時居住在意大利北方的埃特魯斯坎人就已經開始制作面條。在托斯卡納地區發現的公元前4世紀的埃特魯斯坎遺址就是最好的證明。在出土的文物中,人們發現了用來和面的大張木頭桌子以及肯定是用來煮面條的廚房用具。從這些用具可以看出,當時的埃特魯斯坎人已經開始制作各種形狀的面條了。無論如何,意大利面條擁有悠久的歷史,并在數千年的演化中不斷改善。
還有證據表明,在屋大維成為古羅馬的凱撒之后,羅馬的人口已經達到了150萬。保證眾多公民的糧食供應就成為古羅馬政府一個嚴重的問題。于是,當時的人們想出了一種保存面粉的新方法。將面粉先和成面團,然后用刀子將面團切成面條,這種面條在太陽下曬干后可以保存至少一年。于是,曬干的面條就這樣在意大利人當中流行開來。不過當時吃干面條的都是平民,貴族和富人家里還是吃現做的面條。直到19世紀,曬干的意大利面條才成為歐洲各國不分貴賤的餐桌美食。
從那以來,通心粉(意大利面條的一種)在歷史上不斷地留下自己的名字。1279年一名熱那亞的士兵在他的遺囑中提到“一個裝面條的小木桶”,在一出16世紀的喜劇中,一名那不勒斯人在劇中有一句臺詞說:“吃你的通心粉去吧!”意大利民族統一運動英雄加里波第為了慶祝戰役的勝利,犒賞著名的紅衫軍的是加了橄欖油的金槍魚面條。連不可一世的拿破侖,也以意大利面條來鼓勵疲憊不堪的軍隊的士氣。就連我們日常所用的叉子,據說也是為了便于吃意大利面條而發明的。
歷史證明,在公元1000年,西西里島上已經出現了意大利面條專用菜譜。1150年,西西里的巴勒莫港每周都有上百艘船滿載意大利面條駛向世界各國。那不勒斯國王斐迪南二世(1467-1496)下令用機器代替人的雙腳來和面。1740年,威尼斯建成了第一家意大利面條廠。1800年,人們開始在意大利面條中加入西紅柿,并立即成為深受歡迎的美味。
最近意大利有關部門進行了一次調查,想了解旅游者眼中的意大利的象征是什么,答案實在是令人驚訝,既不是意大利時裝,也不是米開朗琪羅,更不是法拉利跑車,而是意大利面條。的確,意大利面條的制作是一種真正的藝術,普通的小麥在大廚的手中,變幻出種種形狀,據統計,早在19世紀,意大利面條就已經有200多種不同的形狀。
獨特嚴格的原料質量
為了保持和改進意大利面條的質量,面條生產廠家、工會組織、原料供應商以及研究機構和科研人員都會定期舉行集會,研究幾乎遍布世界名地廚房的意大利面條的情況。在最近舉行的一屆世界意大利面條大會上,有來自27個國家的350多名專家出席。他們所關心的是同一件事情:如何滿足消費者日益挑剔的需求。
保持意大利面條質量最關鍵的問題是原料。意大利面條對原料的要求很高,必須采用蛋白質含量足夠高的硬質小麥。但是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以及對意大利面條不斷的增長的需求,能夠作為原料的優質小麥就日益顯得不足;另外,一些國家既不出產適合意大利面條的小麥,又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進口原料,有時便難免發生在優質小麥中摻雜劣質原料來制作意大利面條的情況。這就對意大利面條的聲譽造成了威脅。
“全世界的意大利面條生產廠家都必須擔負起保持意大利面條傳統質量的責任來。幫助消費者了解意大利面條的品質,同時保證自己產品的價值,并將最先進的技術運用到自己的生產中去。”這已經是許多專家的共識。
那么能夠稱得上意大利面條的應該是什么樣呢?專家可以一眼就看出面條的好壞,而常人不防親口來嘗一嘗。正宗的意大利面條一定是外表光滑,口感筋道,入口之后不粘不糊,多嚼幾口,滿嘴都應該是意大利面條特有的甜香。如果這樣,那就抓緊時間好好享用吧。要知道,上等的意大利面條都必須是在上桌之后趁熱入口的,最美妙的味道,只出現在最適當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