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鬼故事的教授-勵志人物榜
本科四年,他是“書呆子”,勤奮加執著讓他全面掌握了法語和英語,能初步聽說德語、意大利語并閱讀專業文獻,初通日語。一人學會5種語言,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
21歲讀碩士,28歲時成為最年輕的教授,他就是西南政法大學的施鵬鵬。
2004年,他先后考取了西南政法大學刑事訴訟法方向和法國埃克斯•馬賽第三大學刑事科學與司法制度的“雙博士生”。在國內外同時攻讀博士,穿行于中西兩種文化之間,他很享受這種奔波的辛苦,并且美其名曰“雞尾酒式的學習”———汲取國內外學界諸多前輩的經驗,調制出自己的獨特“風味”。幾年之內,他先后發表了《法國刑事訴訟與證據制度研究》《法國檢察制度研究》等50余篇論文,出版了1部專著和3部譯著,引起國內法學界關注。
在法國求學期間,他一共花了10萬元復印各種學習資料。為了帶回一本珍貴的法學經典,他不惜用數碼相機將整本書一張張拍下。2008年回國的時候,他沒有帶其他任何值錢的東西,而是花1萬多元寄回了自己收集整理的1。2噸學術資料。
回母校執教還不足半年,他因個人成果突出,被破格提拔,成了國內“最年輕的教授”。
剛從學生變成老師時,每次講課前的一兩天,他都特別緊張,睡不著覺,他就對著鏡子一遍遍“試講”。
刑事訴訟人命關天,法律條文極其嚴謹。如果照本宣科地講,課堂就有可能變得索然無味。“80后的群體特征就是有激情,我也要做一個有激情的教授。”他說,為了讓課堂又深刻又生動,他每堂課都會先繪聲繪色地講故事,結束時再講一小段,然后讓同學們“且聽下回分解”。這些故事不是隨心所欲地講,都與課堂內容有關。
有一次,他講了一個與自己相關的“鬼故事”:一天晚上,我被一個面無血色的女孩攔住,要我幫助她。女孩說她家里失火,全家人都被燒死了。有人看到縱火者了,但當地公安機關卻不立案。我告訴她,檢察機關有立案監督權,像這種情況,你可以向檢察機關反映,請他們介入。
案件偵破后,他才知道那個女孩也在大火中被燒死了,來學校找他伸怨的是一個鬼魂。他講得眉飛色舞,同學們聽得驚心動魄。故事講完了,他說:“好了,今天我們就講‘程序正義與怨念———立案監督權’。”大家這才恍然大悟:故事里的每一個精彩情節,原來都與這堂課要講的法律概念有關。
他還注重對優秀學術傳統和教育傳統的傳承。他說,法國人在學術上的嚴謹對他有不小的影響。他所在的學校有一位博士生導師,因學生博士論文達不到標準,8年都沒有讓這位學生通過,“這在我們國家似乎很難想象”。
在學習方法上,他引導碩士生多讀中西法學經典,“我希望我的學生今后如果當法官,也要成為專家型的法官”。
他經常對弟子講“創新不是對優良傳統的割裂”,不管是冬天還是夏天,他講課時一律著正裝。在吃苦、靜心、堅持等治學傳統方面,他一直做榜樣,學生們特別佩服。24歲的張曼是他碩士生學生的“開門弟子”。對于導師的治學嚴謹,她深有體會:“導師與學生雙向選擇的時候,他就聲明‘怕吃苦就別當我的研究生’。”“導師對專業執著的精神,令我們同輩人感到汗顏,他能每天工作18個小時,晚上12點回去還要讀外語。”在許多學生的眼里,他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學術偶像。在新生入學典禮上,他作為教師代表講話時說:理想很難,但值得我們一輩子追求。他對自己的學生說:“我不可復制,但你們必然超越!”他的成功,正如他在博客中所寫:“所謂奇跡,我想從來都是‘碰’出來的,而非創造出來的。特定的時間、特定的人物、特定的機會,演繹成一段曲。既然奇跡僅是意外的結果,就讓它成為歷史,后來者路過時或許可以一看,而我得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