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量不給人看一張生氣的臉-生活錦囊
胡適在《四十自述》里曾有這樣一段文字:
“大嫂是個最無能而又最不懂事的人,二嫂是個很能干而氣量很窄小的人。她們常常鬧意見,只因為我母親的和氣榜樣,她們還不曾有公然相罵相打的事。她們鬧氣時,只是不說話,不答話,把臉放下來,叫人難看;二嫂生氣時,臉色變青,更是怕人。她們對我母親鬧氣時,也是如此。我起初不懂得這一套,后來也漸漸懂得看人的臉色了。我漸漸明白,世間最可厭惡的事莫如一張生氣的臉;世間最下流的事莫如把生氣的臉擺給旁人看。這比打罵還難受。
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情感的話。”
這樣的母親當然對兒子胡適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住了9年,受了她的極大深刻的影響。我14歲(其實只有12歲零三個月)就離開她了,在這廣漠的人海里獨自混了20多年,沒有一個人管束過我。如果我學得了一絲一毫的好脾氣,如果我學得了一點點待人接物的和氣,如果我能寬恕人,體諒人———我都得感謝我的慈母。”
幼年的經(jīng)歷,使胡適懂得了:盡量不給人看一張生氣的臉。
歷史學家何炳棣在其名著《讀史閱世六十年》中曾這樣寫道:
“某日上午九點左右,我(何炳棣)剛要進城,廚子向胡先生(胡適)遞上一張名片,胡先生相當生氣地流露出對此人品格及動機的不滿,但想了一想,還是決定接見。當我走出門時正聽見胡先生大聲地招呼他:‘這好幾個月都沒聽到你的動靜,你是不是又在搞什么新把戲?’緊隨著就是雙方帶說帶笑的聲音。可以想見,這才是胡先生不可及之處之一:對人懷疑要留余步;盡量不給人看一張生氣的臉。”何炳棣感慨:“這正是我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