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工孩子被“拴”起的童年-人與社會
3歲的唐奇飛和2歲的陳相權(quán)很努力地想要“會師”。他們相距不足兩米,但整整努力了10分鐘未能如愿。各自拴在腰上的橡膠皮帶,總是在指尖快要相觸的時候阻止了他們。
這是海寧丁橋鎮(zhèn)金楊村一處磚瓦廠的工棚內(nèi)。
20多個孩子在這里陪父母上班,1歲到5歲不等。最小的弦子被放在搖籃車中。大一點的就像唐奇飛和陳相權(quán),統(tǒng)統(tǒng)被一根或粗或細的繩子拴在工棚的門把手或是窗欞上。即使是搖籃車,也都被系在墻壁的一端。
8年前,唐奇飛的父親唐茂松從云南來到海寧,和妻子在當?shù)匾惶幗ㄖさ禺斝」ぁ?年前妻子懷孕。他們辭了工,到磚瓦廠干活,因為這里允許帶著孩子上班。
早上6點半,孩子們就被帶到工棚,被繩子拴在各自的位置上。為了防止孩子們打架,繩子被控制在夠不到彼此的長度。
在這個位置上,他們要待到中午11點半。間或,在旁邊搬運磚塊的父母會過來安撫一下哭得厲害的孩子。
這是一份靠天吃飯的活計。如果陰雨天氣多,磚塊曬不干,活計就少。唐茂松夫婦一個月好一點,能各賺1000元左右,差的話就只有幾百元。他們已經(jīng)有了一個女兒,在附近學校上小學。夫妻倆的收入,正好能維持一家四口的生計,結(jié)余寥寥。
下午1點半,工地開工,孩子們重新被拴到固定的位置上,直到下午6點大人們收工。
傍晚,是孩子們最快樂的,唐奇飛的姐姐、6歲的唐正蘭牽著弟弟到處溜達;10歲的李寒冬可以把妹妹“打包”背在背上,遛著自己家的小黑狗,只有2歲的陳相權(quán)又被忙著洗衣服的母親拴在洗衣池邊的柱子上。
這些大部分來自云南、貴州、四川的被子,背后的那條繩子伴隨著他們童年最多的時間。
已經(jīng)無法考證究竟是誰第一個帶頭拴住孩子,但這似乎成了父母們唯一的選擇。一個廣為流傳的事是,因為疏于管教,曾有三個孩子淹死在廠后的水池中。
幸運的是,對孩子們來說,這樣的童年很快就要結(jié)束,昨天,磚瓦廠的工作人員說,廠里準備騰出一塊地方,為孩子們搞個托兒所。但也有工作人員說,這樣的情況在附近磚廠都存在,不知道誰來解救那些孩子的童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