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研究院舍我其誰-成功之鑰
微軟亞洲研究院有著強烈的“名牌大學”情結,他們自己大都出自名牌大學,所以特別注重學歷,特別青睞博士。胡耀華在這座大樓里面是個例外,他既不是博士,也不是出自名牌大學,他是北京工業大學電子系的本科生。
1997年秋天,耀華進了這所大學,他選擇了電子工程系,事實上他喜歡的是計算機。他在讀初一的時候就喜歡計算機了,在學校里面參加計算機小組,去機房編制自己的程序,然后參加比賽。自從進入大學后,耀華開始系統學習計算機課程,完全不管學校設置的課程是什么,只完成自己的計劃:一年級學習基礎,二年級學習網絡,到了三年級,他就開始學習圖形學。
到了大學的最后一年,耀華已經進入這樣一種境界:盡管他在教學大綱規定的課程中成績平平,但他在計算機圖形學領域中的知識和能力,不僅非一般本科生可以相比,即使那些碩士和博士生也很難超過。
對他來說,在微軟的實習是一個新階段。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自己在大學三年苦心學習的圖形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研究中。那些天一想到他的“數字水”,耀華就特別興奮,深夜睡不著,白天不吃飯,腦子里面不斷冒出新想法,一有想法就忙不迭地跑到計算機前去試驗。
現在我們可以知道,構成“大腦主動指數”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是,熱愛和激情。其公式如下:
大腦主動指數=熱愛×激情
有一天,有個記者和他討論這個問題。他有些靦腆又有些得意地說:“如果把我的學習時間算一算,那么我在計算機上花的時間,要比其他所有科目的總和還要多。”
“但是你總要完成學校的課程,通過考試呀?”
“相比之下,我更關心自己的實力,至于考試什么的,我不是特別在乎。”
“聰明的學生不一定都有自覺的意識,但是很自覺的學生一定是聰明的。你認為你很聰明嗎?”
“不。我就怕人家說我聰明,至少那些考上北大的學生比我聰明。如果你今天要我談論什么天才,我可一句也說不出。我覺得一個人是不是天才不重要,能力強不強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主動,是進取,是把潛力發揮出來,才能與眾不同。”
“與眾不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呢?”
“事實上這也需要勇氣。大多數人很難擺脫成績、考試、名次這些東西,但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在做自己要做的事,而不是別人要你做的事,那么考試就不重要了,名次就不重要了,名牌大學就不重要了。你就會有一種強烈的主動精神。”
“你很幸運,沒有名牌大學,沒有很高的學歷,卻找到了好工作。”
“是啊,像我這樣的人很少。這樣做的風險的確很大。當初我也沒有怎么細想,要是細想想,有多少人敢這樣冒險呢?”
胡耀華長嘆一聲,結束了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