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圓與小圓-成長視窗

網絡整理 分享 時間: 收藏本文

大圓與小圓-成長視窗

知道得越多就越無知——知識悖論
  
  索斯迫不及待地說:“我在半年前得到的問題是:一個人知道得越多就會越無知。”
  
  原來有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位非常博學的人,在別人眼里就沒有他不知道的事,所以大家如果遇到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都會來請教他??墒怯幸惶焖囊粋€學生卻發現他獨自唉聲嘆氣,不知為何事發愁,于是就問他為什么不高興。
  
  他說:“你們有問題就來問我,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自己多么無知。”
  
  學生感到很奇怪:“老師,大家都知道你是最博學多識的人,你怎么說自己無知呢?要是連你也是無知的,那我們不是更一無所知了嗎?”
  
  老師隨手在地上畫了兩個圓,一個大,一個小。他說:“大圓里面是我的知識,小圓里面是你的知識。我的知識的確比你多,可是你知道圓外面是什么嗎?”
  
  那位學生說:“圓的外面?什么都不是呀。”
  
  老師略微笑了一下說:“其實外邊就是我們不知道的事物,你看哪個圓的周長大?”
  
  “當然是大圓了。”
  
  “沒錯,你看,它接觸的未知事物是不是更多?”
  
  “啊,對呀,可是我還是不太明白,為什么知道得越多反而越無知了呢?”
  
  索斯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為什么知識越多反而會越無知?
  
  麥力說:“按理說,知識越多當然無知的就越少,可是這位老師的比喻也很恰當,的確是大圓所接觸的未知事物更多一些。但是難道知識越少反而更‘有知’嗎?”說完兩個人都把目光轉向我。
  
  我也有些奇怪,“在我們國家有句俗語‘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如果到頭來還要變得‘更加的無知’,我們不停地‘苦作舟’又圖什么呀!可見在這個比喻中一定存在某些不對的東西。”
  
  索斯和麥力都點點頭表示同意,可是在什么地方出了問題呢?
  
  索斯說:“我這半年都在想這個問題,明知道這種說法不對,可就是說不出來。但我覺得應該是這個圓周的比喻有問題,圓周越大——知識就越多,這沒問題,但是如果外面是未知的事物——那么的確就知道得越少了。”
  
  麥力問:“為什么就越少?”
  
  “未知的東西越多當然知道的就越少。”
  
  一點靈光在我的腦中閃現,“好像不對……”
  
  索斯激動地望著我:“怎么不對?”
  
  我努力地集中精神試圖抓住那一點靈感。我們3個人都安靜下來,各自琢磨起來。
  
  我努力地在想:“為什么一個人未知的東西越多我們就會說這個人越無知?我們是根據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的呢?……我們說這個人越無知,難道這個人就無知嗎?……誰來決定一個人是不是無知?有什么確定的標準嗎?……反過來也是,誰能決定一個人是有知的——博學多識的。我們是誰,怎么能作為裁定者呢?……別人怎么能知道另一個人是不是有知,就好像別人怎么知道我是無知還是有知呢?有知與無知的界線在哪里?如何確定這條界線?……什么是這里的標準?……老師說‘我比你的知識多’——老師還是承認了自己的知識多。這是一個標準……‘所以我比你無知’——這是因為‘我接觸的未知事物多’。‘我接觸的未知事物多’——那么老師是知道自己接觸了未知事物,也就是說老師知道存在這些未知事物,雖然并沒有掌握這些未知事物……而學生因為知識少,反而接觸的未知事物少,結果反而不無知?……”
  
  我喘了口氣:“未知的東西多并不意味著知道的少!用數學的語言描述就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并不成反比。”我不知道自己想的對不對,但是為了不要忘記這個思路,我趕緊告訴了他倆。
  
  麥力說:“問題似乎出在我們怎么理解‘有知’和‘無知’上。”
  
  索斯也說:“沒錯,什么才是兩者的標準呢?”
  
  我們3個人趕緊拿出一張紙,試著描述一下。把這張紙當作所有的知識,再畫一個圓,圓的里面表示我們已經獲得的知識,外邊表示我們還不知道的知識。這就是故事中老師說的意思了。他說由于圓大,所以接觸的未知事物就多,這沒錯;他又說,所以所知越多就更無知,不對了。知道未知的事物多并不等于自己知道的事物就少,而“無知”并不是對自己已經擁有的知識的評價標準,所以我們不能用未知事物的多少來衡量已知事物的多少,而只能用已知的事物作為標準來衡量。
  
  好比說,一個人知道的所有知識另一個人都知道,而第二個人又知道一些第一個人不知道的知識,那么我們就可以說第一個人比另一個人“更無知”。我們就不能拿一個沒人知道的事來衡量誰無知,比如外星人是否存在?在這個問題上每個人都顯得很無知。但是如果一個人知道自己對這個問題很無知,或者知道這個問題不是自己能解決的,并不能說明他就會比另一個根本不知道這個問題的人更“無知”。
  
  讓我們再回來看手上的紙,這里一定要記住千萬不能把圓的周邊作為“無知”的多少,真正的無知是那個封閉的圓周線以外的整個空白。
  
  我們3個作出最后的總結:在這個奇怪的比喻里我們不知不覺地用了兩個標準,一個是有知——這個標準是相對的,即不同的人之間經過比較后才能說誰的知識更淵博,比如現在多以一個人受教育的程度來衡量這個人的知識量,這是社會定的一個標準——用于衡量一個人掌握了多少知識的標準。當然這個標準并不是衡量一切知識的標準,而只是“有知”標準中由某個社會制定的或者是約定俗成的一個標準,同樣的道理,不同的社會用于衡量“有知”的標準也是不完全相同的。但還有另一個標準,衡量“無知”的標準——這個標準是絕對的,即它是不能被制定出來的。原因是“無知”的事物是無法計算的,因為如果對人類來說是“無知”的事物,那么我們就不可能知道有哪些、有多少事物屬于“無知”。假如說我們能制定一個衡量“無知”的標準,那也意味著我們已經知道這些“無知”是什么了,剩下的問題就是如何解決這些“無知”了,那么這些事物就不是“無知”的了。
  
  這也令我想起愛因斯坦曾說過類似的話: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來得更深刻。因為提出一個問題實際上就是從“無知”向“有知”邁進了一大步,而解決一個問題則是從“知之不多”向“知之甚多”前進了一步。
  
  索斯還提到一個理解的角度,即一個人的知識越少就越無知——絕對不會變有知的,而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也未必就不無知,此時的有知是相對的。我想這大概也表示了人類認識的有限與認識對象的無限之間的關系。
  
  在上面的比喻中老師其實用了兩個標準:已有知識的標準——大圓的面積大——我的知識比學生多;未知事物的標準——大圓接觸的未知事物更多——老師更無知。
  
  我們不停地努力,就是為了變得更加有知。
  
  不過這個問題也許還有別的意思,比如做人要謙虛,或者是一位智者想告訴人們:當你感到未知的事物逐漸增加的時候,不要苦惱更不要奇怪,因為你變得更博學了,你頭腦里的知識更多了。
  
  我們3個為“更加無知”干了一杯!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精品www色| 性做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av无码久久精品蜜桃| 求网址你懂你的2022| 免费观看成人毛片| 美女扒开内裤羞羞网站| 国产一区二区三精品久久久无广告 | 女m羞辱调教视频网站| 中文字幕免费观看全部电影|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一专区| 亚洲一本之道高清乱码| 欧美日韩亚洲区久久综合|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狠狠色丁香久久婷婷综合| 免费人成视频在线| 破了亲妺妺的处免费视频国产| 午夜剧场1000| 天天影视综合网| 青苹果乐园在线影院免费观看完整版|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国产| 欧美三级不卡在线观看| 日本在线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小帅男同志chinesecouple|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国产午夜无码精品免费看动漫| 午夜免费理论片a级| 亚洲国产精品热久久| 久久久精品2019中文字幕之3| xarthunter| 人与禽交免费网站视频| 美女被免费网站91色| 国产色婷婷精品综合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天堂中文www资源在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大香伊蕉在人线国产75视频| A国产一区二区免费入口| 在线观看三级激情视频| 91精品91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尤物youwu| 毛片基地看看成人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