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線這邊,才有花團錦簇的彼岸-成長視窗
做人要牢記底線。所謂底線,就是我們在做事、做人時的最低限度,一切言行都不能超過這個度。一個人一旦超過了這個度,就像一個司機,違反了交通規則,隨時都會發生傷己傷人的事。當然,人最大的底線,就是人。就是說,一個人做事、做人都必須在人的這個范圍內,如果出了這個范圍,那么他就不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了。
我們活在世上,都想擁有種種美好,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守住自己做人的底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才能走向美好彼岸。
古人云:“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現實就是這樣。一丁點兒的失誤,也可能引爆你整個人生。因此,有些人認為自己偶爾犯一個錯誤沒關系的觀點是不正確的?!顿Y治通鑒》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當年,孫策讓揚州牧呂范掌管財經,當時吳王孫權年少,私下向呂范借錢索物,呂范定要稟告,不敢專斷許可,為此,當時即被孫權怨恨。后來,孫權代理陽羨長,有私下開支,孫策有時進行核計審查,功曹周谷就為孫權制造假賬,使他不受責問,孫權那時十分滿意他。但等到孫權統管國事后,認為呂范忠誠,深為信任,而周谷善于欺騙,偽造簿冊文書,不予錄用。對周谷來說,曾經的一次舞弊行為毀了他的仕途和前程??梢?,做人的底線,是鐵一般的東西,誰也不能動它一分一毫,否則,災禍早晚會找上門的。
有人可能說,我一丁點兒失誤都沒有,就是守住了自己做人的底線。這未必正確。要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一個人如果認為自己很完美,這其實是對自己錯誤的一種掩蓋。我在《閱微草堂筆記》中讀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人夢中到了陰府,看見一個官員在閻王眼前自稱為官清廉,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清水。閻王笑了笑說:“設官是為了興利除弊。如果不貪錢就是好官,那么公堂中設一木偶,連水也不用喝,豈不是更勝于你?”官員答道:“我雖無功,但總無過!”閻王又說:“你處處只求保全自己,對某案因避嫌疑而不言,對某人某事因怕麻煩而不辦,豈不是負國負民了?無功就是過。”這樣的人看似完人,實則圓滑世故,沒有擔當和使命感,這本身就是對自己做人底線的一種褻瀆和冒犯。
表面看起來,底線是對一些事的約束和限制,而本質上,它是對人的約束和規范。當年,新版的全國通用教材修改完畢,其中收錄了茅盾的散文《風景談》,編寫組將修訂后的教材排樣寄給他參看,他發現自己不到四千字的文章竟被修改了100多處。對此,他異常憤怒,當即回了一封信給編寫組:“你們改字改句,增字增句,達百余處,我不懂為何有此必要。大概你們認為文章應該怎樣寫,有一套規范,不合你們的規范,就得改。那么,又何必選作家的文章來做教材呢?每個作家有自己的風格。你們這種辦法,實在太霸道了,不尊重作者的風格。”最后編寫組保持了《風景談》大部分原貌。如果他順從了編寫組的改法,那么我們就讀不到這樣精美的文章了。顯然,他對自己文字的堅守,源于他對自己尊嚴的捍衛。
可是,生活中俗人太多,在他們心里那些外物永遠都是最重要的,因此他們隨時隨地都會把底線丟棄??梢?,我們要想牢牢守住底線,就必須遠離那些多余的外物。同時,也不要被一些權威、權力之類的東西給支配了。《晉書·隱逸列傳》中記載:太宰、武陵王司馬晞聽說戴逵善于彈琴,便派人征召他,他卻當著使者的面摔破琴器,說:“我戴逵不做王府門中的伶人。”如果他成了王府伶人,那么他就會變得拍馬溜須、阿諛奉承,這樣的人,怎能成為大藝術家呢?
這也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言:“沒有底線,一定會是一塌糊涂的失敗的自我,乃至失敗的人生。有底線,起碼在‘人’的層面上,獲得了成功的自我與成功的人生。”底線就這樣為我們保駕護航,成全了我們,也成全了我們的人生。就是說,在底線這邊,你才能看到花團錦簇的彼岸,而在底線那邊,你遲早會掉進爛泥潭。